海城大地震的ldquo预报成功rd

问:明天(指年7月28日)就是唐山大地震43周年,编辑能否说一说唐山大地震的地震预报问题?

唐山大地震的预报问题,与海城大地震对照起来解读,可以看得更为清晰一点。

海城大地震的“预报成功”

年的辽宁海城地震,素有“世界上第一个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之称,至今仍被“地震可预报论”的支持者们津津乐道。

但细察该地震的过程,不难发现:

其所谓“预报”,依赖大量强烈前震的存在。因为大震前出现了大范围的前震,给予了民众转移安置的机会,故减少了很多伤亡。这种大范围前震,在其他大地震中,是未必会有的现象。

中国70年代建立的地震预报系统,其具体运作,一般分为长期预报(几年)、中期预报(1-2年)、短期预报(几个月内)和临震预报(几小时-数天)四个阶段。

只有短期预报与临震预报,对指导民众及时躲避地震有实际意义。一般谈论地震预报,都是指“短临预报”。

海城地震的长期预报,至晚可以追溯到年。

该年,在周恩来的推动下,中国召开了首次全国地震预报工作会议,辽宁省革委会也成立了地震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在一份秘密报告中说道:

“渤海湾强震区的震中近期有北移的趋势。位于渤海湾之滨的金县和营口,可能受到这个强震区的影响而遭受破坏”。

营口,正是海城地震所在的核心区域。

这份长期报告,没有就地震发生时间做出任何预测,所以在指导民众躲避地震方面没有实际价值(不是说它没有学术价值)。

海城地震的中期预报,至晚可以追溯到年。

该年6月,国家地震局在北京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会商会,辽宁方面的地震工作人员也参与了此次会议。会后,国务院发布年69号文件,向相关各省转发了会议形成的中科院报告。报告中提到:

“(会上)多数人认为:京津一带,渤海北部,晋、冀、豫交界的邯郸、安阳一带,山西临汾盆地、山东临沂一带和黄海中部地区,今明年内可能发生五至六级地震,内蒙的包头、五原一带可能发生五级左右地震。”

“渤海北部”包括了辽宁海城在内。

这份中期预报所预测的六个地区,只有“渤海北部”在之后的两年内发生了破坏性地震。这种中期预报,是没有办法拿来指导民众躲避地震的——让上述六个地区的民众,在“今明年内”天天避震,是不现实的。

何况,69号文件自己也承认:

“由于目前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因此,在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地方今明年内可能发生强震,只是一种估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简言之,因为”长期预报“与”中期预报“,无法提供具体的地震发生时间和具体的地震发生地点,故在现实避灾层面,不具备任何指导价值。

海城地震也有过短期预报。

为响应国务院69号文件,辽宁省革委会于年7月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地震问题。会议主旨是大规模地开展地震教育工作和培训前兆异常检测群众队伍,不涉及对地震形势的预报。

11月,国家地震局在辽宁开原召开会议,对东北地震趋势做具体评估,简单罗列了东北地区6个“近期”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其中两个——大连市和营口市,位于辽宁境内。

对这6个地区的预报,只有营口应验,但当时的预报没有限定时间范围,只笼统冠以“近期”,一个月两个月是近期,一年两年也是近期。在指导民众避震方面,仍无可操作性。

这次会议之后,辽宁方面提供的报告,列举了辽宁境内7处“地震危险性比较大的地区”,认为金县和营口-熊岳地区以及大连西南公里以内海域“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12月22日,ML5.2级的辽阳-本溪地震的发生,让辽宁省革委会的神经突然高度紧张起来。虽然国家地震局最终的考察结果认为该地震是当地水库注水引发,但该结论直到年1月初才传达给辽宁省革委会。

所以,整个12月下旬,神经紧绷的辽宁省革委会一直在竭力催迫省地震办拿出具体的短期预报方案。

12月23日,革委会发布了三个来自省地震办的短期预报:

(1)丹东一带可能发生5级左右地震,但“日期尚难判定”。

(2)盘锦-营口-熊岳地区12月25日到1月10日期间可能发生4-5级地震。

(3)大连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但“日期尚难判定”。

事后证明,这三个短期预报,都是错误的。

29日,省革委会又发布省地震办提供的短期预报:

(1)认为辽阳-本溪地区仍可能发生5级左右地震。

(2)重申了23日对盘锦-营口和大连地区的短期预报,但没有再给出时间范围。

(3)不再提及丹东地区。

31日,省地震办将29日的短期预报进一步具体化,认为辽阳-本溪地区可能发生5级地震的大致时间范围是在年1月5日以前。

事后证明,这次短期预报也是错误的。

这些误报引发的混乱,直到年1月10日前后才结束。

结束的原因有二,一是省革委会获悉了国家地震局对辽阳-本溪地震的考察结论;二是该区域的地震异常活动已经减弱。

年1月12日,省革委会再次发布预报,认为辽东半岛可能发生大于5级的地震,但“具体时间尚难判断”。该预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过于模糊,对避震减灾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后来被着力宣传的“准确预报了海城地震”的“短期预报”,是辽宁省地震办的地震学者顾浩鼎,于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提出来的。

顾氏在会议上提出:

“(1)较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不会拖得很久,在今年上半年或一、二月份内;(2)地震在辽东半岛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也可能大一些,既包括整个辽东半岛及沿海海域;(3)预料的地震震级在6级左右。”

顾氏的预报能否指导具体的避震减灾工作?

就上述引文来看,显然是不能的。首先,时间跨度过长,“今年上半年或一、二月份内”,让民众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躲到户外帐篷避震,这不现实。其次,地域也过大,“整个辽东半岛及沿海海域”,让如此大范围的民众天天避震,也不现实。

其实,当时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并没有完全认可顾氏的这一预报。

大会总结报告将顾氏的结论修正为“辽东半岛的金县、营口一带以及丹东,今年可能有5-6级地震”,预报的时间范围也被延长至1年。稍后,辽宁省地震办接受了“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的结论。

也就是说,海城地震并没有公开发布过准确的“短期预报”。

事实上,自中国开始搞“地震预测”以来,每一次大地震,在事后检验时,总能发现一些“准确预测”;但这些“准确预测”,在事前都难以证明其正确性——包括预测的发布者在内,均没有能力在学理层面证明该预测比其他预测更具科学性。

这就好比:一群瞎子给人算命,看他究竟哪年发达;事前,没有任何人能确定究竟哪个瞎子算得准;但事后,却很容易找到一个“算得准”的瞎子。

“地震短临预测”最核心的难题,恰是事前从海量预测报告中筛选出最可靠的那一份。

迄今为止,人类尚未掌握这种筛选能力。

图:年2月4日,辽宁省营口、海城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救援人员正从海城废墟中抢救受害者

真正成就海城地震“世界上第一个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名声的,是其频繁的破坏性前震。

自获悉辽阳-本溪地震是水库引发后,辽宁省革委会对地震的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
北京市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sstzk.com/jcjb/600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