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舟山海洋文化学者王文洪教授,从故纸堆里挖出十八世纪的洋人油画。其中有6幅是关于当时舟山的。这些画,很有可能是目前所能找到的关于舟山民间真实生活的最早图景。
王教授还特意作了一番背景考证,让我们得以了解,距今两百多年前,舟山人真实的生活状态。
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全权特使的政府代表团对中国进行访问,英使团访华的第一站选择了舟山。
随行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等人用画笔详细记录了舟山港、定海城、舟山民风民俗和民间信仰,以及囚犯、士兵和帆船的情况。英国人看中的是舟山的港口和贸易功能,舟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最佳贸易口岸。
年(清朝乾隆五十八年),当时世界两大顶尖强国——大清帝国和大英帝国之间开始了第一次正式国家级官方交往,英国政府以补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为名,派遣以马戛尔尼(GeorgeMacartney,—)伯爵为全权特使的政府代表团对中国进行访问。舟山是这次英使团访华的第一站。
随马戛尔尼同行的,有一位叫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Alexander,—,图1)的画家,毕业于英国最有名的皇家美术学院。他在旅途中对中国的山水、人物、建筑、礼俗、军队、交通等做了大量的素描和绘图,第一次以绘画的形式向西方世界清楚形象地展现了乾隆时期的中国。
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帝国掠影——英国访华使团画笔下的清代中国》一书,此书收录了亚历山大的张画作,其中与舟山有关的画有6幅,分别为《舟山的士兵》《战舰》《舟山港的南门》《定海塔》《押解犯人》《中国妇女发型与脚的素描》。
图1亚历山大自画像
图2阿罗姆像
后来,英国著名插画设计家、水彩画家托马斯·阿罗姆(ThomasAllom,—,图2),主要借用威廉·亚历山大的素描稿和画作,重新画了大清国的风景风俗。
年伦敦费塞尔(Fisher)公司制成铜版画出版发行,书名为《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China,TheScenery,Architecture,andSocialHabitsofThatAncientEmpire,),此书迅速成为英国及欧洲最有名的图画本中国历史教科书。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又据此翻译、出版了中文版画本《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此书收录了阿罗姆的张画作,其中与舟山有关的画作有8幅,分别为《在定海用木枷处罚犯人》《停泊在舟山海面上的英使舰队》《宁波港风景》《普陀山佛寺》《天后宫》《定海云谷寺佛像》《定海山谷》《定海郊外》。
通过英国人的绘画,我们既可以看到年舟山的一些历史人文痕迹,同时又可以知晓当时世界是如何看待舟山群岛的。
一、贸易良港——舟山港
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本土的朴次茅斯(Portsmouth)港出发,沿欧洲、非洲海岸南下,穿过南非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然后沿着中国东部的海岸线北上。经过十多个月的航行,于年7月1日到达了舟山,其后十余天在六横、定海等地停留。
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落到了舟山的头上,马戛尔尼使团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就是舟山!
由于船上有18世纪初英国人绘制的广州至舟山的航海地图,他们平均每天航行达公里。但他们并没到过舟山以北的海域,因为必须有引航员才能航行到天津,停靠舟山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两名引航员。
马戛尔尼乘坐的“克拉伦斯”(Clarence)号船在双屿门遇到落潮,因潮水较急,只好抛锚稍停。在等待潮水退落的间隙,船上的人们登上了六横岛,对中国领土进行第一次观光。
图3停泊在舟山海面上的英使舰队
这幅《停泊在舟山海面上的英使舰队》的画作(图3),描绘的是年7月,马戛尔尼使团的“狮子”(Lion)号军舰驶入舟山港区的情景。主船是英国当时装备最为先进的“狮子”号军舰,还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吨位最大的船只“印度斯坦”(Hindustan)号、小型护卫舰“豺狼”(Jackal)号以及其他一些船只。使团船只周围包围着无数中国小船,开动船只相当麻烦。中国人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船,好奇心促使他们争着开近来看。
斯当东对舟山港口和水文条件记录得非常详细,对水深、航道、涨潮落潮留下了十分详细而真实的记录。
在他们眼中,舟山岛屿众多,深水岸线绵长,海域宽广,风平浪静,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条件。
斯当东的报告中说,舟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
“这块地方的岛屿多,安全的停泊港也多,可以容纳任何大船。除了这点而外,这里还处在中国东海岸朝鲜、日本、琉球和台湾的中心地带,对于宁波的繁荣起着很大的作用。宁波是浙江省的一个商埠,舟山群岛全部属于浙江省范围以内。从浙江省一个港口开到日本去采购铜的船每年就有十二条。”
这一方面反映了舟山具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深水岸线,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英国人对舟山的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