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危害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202/4768975.html
《龙泉驿区卫星城总体规划》获批7个月后,由区规划信息技术研究院承担的“独立成市”指标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结项,通过市社科联评审。着标志着车城龙泉驿迈入“独立成市”发展新阶段,城市发展定位更加清晰,“两城”建设进程将明显加快。
龙泉驿如何“独立成市”?记者采访了城乡规划学博士唐剑波,他是此次课题研究的领头人。
对于龙泉驿的定位,唐剑波采用了卫星城规划里面的表述,“成渝经济区发展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天府新区高端制造业功能区,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卫星城”。在“独立成市”方面,区域内将预留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环线,结合地铁2号线的交通枢纽站点,依托规划皇冠湖,形成功能复合的城市中心。唐剑波从前期评估、当前短板、发展路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向记者介绍了城市建设、交通发展、公共配套的实施路径。
唐剑波带领的课题组,对龙泉驿“独立成市”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既突出了“独立成市”的内涵特点,又兼顾“两城”这一宏伟目标。设置了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交通联系、产业支撑、城市环境、国际化发展水平等5个领域,每个领域又按照重点内容细化为评价要素,形成共计19个评价要素,61项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生态环境优美、产业优势突出、民生环境改善、国际化水平提高等方面的监测内容。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产业支撑和城市环境质量在“独立成市”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直接决定了城市“独立”的能力和水平,所以其在指标体系中占有最大的权重。此外,产业支撑能力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城市环境质量则决定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宜居程度,体现了城市发展是否低碳环保,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交通联系体现了城市内部畅通和外部联系的能力,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支撑系统,也是“独立成市”必备的基础性条件。
采用加权求和法进行评估计算,唐剑波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龙泉驿“独立成市”综合实现程度超过了63%,其中城市环境质量领域实现程度最高,达到87%,产业支撑、国际化发展水平、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分别为81%、60%、50%,交通联系领域发展程度最低,仅为42%。
通过反复调研和统计分析,课题组认为,实现“独立成市”,龙泉驿当前还存在不少短板。其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对外交通效率不高、对内交通不畅、国际化程度不高、产业发展质量不够等成为主要发展制约因素。
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如图书馆、文化中心、影剧院、体育中心等缺失,严重依赖中心城区,民生设施配套建设不能满足现状人口需求。唐剑波表示,医院、幼儿园、菜市场、中小学学位数等与龙泉驿接近万人口的需求相比差距较大,商业配套设施较为落后,业态低端分散。
交通方面,目前区域内已经形成“两高一轨”的对外交通联系格局,存在与中心城区联系强、与天府新区直管区联系弱的问题。城市内部存在南北两翼联系弱、道路容量不足、公共交通发展滞后、静态交通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
“年,龙泉驿国际化品质实现程度达到60%。”唐剑波向记者透露,人均GDP、人均住房使用面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指标实现了国际化城市标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住房品质不高,处于解决刚性需求阶段;工业占比过高,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外资投资水平不高,结构畸形;文化交流和展示不够,在国内以及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强。
通过评估分析龙泉驿区“独立成市”发展水平,要实现“世界级汽车产业城、国际化生活品质城”的宏伟目标,将卫星城建设成为外联内畅、功能完备、配套完善、产业强盛、绿色宜居、特色鲜明的成都东部大城市。需要在“空间优化、交通畅联、产业升级、环境提升、公服完善、文化彰显”6个方面实施系列战略。
“立城优城”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卫星城总体规划确定了在“T字型”生态本底的基础上,构建“一心两翼两带”的全域空间结构。这就要求,必须加快“优化旧城,建设新城”的速度,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当前,要抓住“四改六治理”和“成都城建攻坚十年规划”的政策良机,找准城市症结,加快龙泉驿旧城片区城市更新,采取拆旧建新、改建、综合整治等多种方式实施棚户区改造,最大限度地保持并维护城市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特色,避免大拆大建。
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应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配套,后出让”的原则,采用“基础设施先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先行”策略,大幅度提高城市新区土地溢价率和宜居品质。具体而言,按照“独立成市”、“小街区规制”和“海绵城市”理念,立足新型城镇化,体现“四态合一”规划理念,合理进行用地功能布局,集约、高效、合理利用土地。结合地铁2号线、4号线等轨道的交通枢纽站点,综合考虑交通、商业、环境、市政、公共服务、开敞空间等,提高地铁周边地块的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规划建设皇冠湖城市中心和龙工北路、成洛路城市发展轴。
“轨道交通”引领内外快速通勤
按照“公交优先、快速高效、结构合理、绿色低碳、适度超前、建管并重”的交通发展理念,升级公共交通整体服务,打造快速、低碳、智慧、可持续的城市交通体系。
充分利用国家发展轨道交通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采用“快线+慢线”的模式,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在二号线东延线全面开通的同时,积极推动轨道4号线的建设并延长至东风神龙汽车主机厂及洛带古镇,完善北翼东西向交通。同时,强化横行联系,增加两条南北向轨道快线,连接龙泉驿区同天府新区、双流机场以及金堂的快速连接;一条东西向轨道快线连接至新机场。快线轨道借鉴美国快速轨道规划,建设双向快轨,减少站点,提高运行速度和效率。
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统筹规划轨道交通站点,公交站点,自行车停放点,实现地铁、公交巴士和慢性系统的“零换乘”。在公共交通枢纽站和始末站,规划设置P+R换乘站,大力推广公共自行车,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减少交通拥堵,地铁站点周边独立占地的机动车停车场。
此外,还应完善区域交通体系,构建“七横四纵”区域交通体系。其中“七横”是指成南高速、成洛路、成安渝高速、成渝高速、成简快速、龙泉机场高速、物流大道,“四纵”是指车城大道、龙华路、新双龙路、第二绕城高速。在现有总体规划基础上,规划建设龙泉机场高速,对接第二国际机场,为打造临空经济区创造交通条件。
“功能复合”全域配套公共服务
基于我区目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现状,为实现“国际化生活品质城”,需做到“新旧并重、功能复合、配套完善、高端引进”。
首先要创建功能复合的城市中心,增强城市活力与凝聚力。注重城市新中心的营造和老城次中心的更新,通过城市街区的开发,使中心区成为城市的焦点,利用丰富的建筑形式、多样化的空间形态以及大量聚集的人群,营造公共活动中心的氛围。
同时在新城建设中集聚金融、保险、办公、娱乐、文化、商贸等现代城市业态,建设功能复合的城市中心。通过打造环绿海核心功能环,形成环绿海城市高端服务业聚集区,集聚文化、体育、会展博览、旅游等公共服务和娱乐设施,并承接部分市级大型功能;建设皇冠湖城市中心,规划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含青少年宫)、博物馆、综合剧院(含音乐厅)等城市级大型公共服务设施。
从教育、医疗、生活以及社区环境方面着手,通过招引国际国内高端服务业项目,提升龙泉驿国际化水平,构建国际化的城市生活业态,吸引高端项目落地,营造国际化生活环境。
比如商业服务业方面,引进奥特莱斯、万达、茂业等中高端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一体的知名商业广场,满足居民一站式消费需求。
●家住阳光城的小王工作在成都万年场。目前,他每天只能早上6点过就要出门,先坐公交车到龙泉城区,然后地铁进城;在牛市口下车后,还要再转公交车,才能到达他上班的万年场。“坐公交车的一大特点就是,等车等多久从来不知道;而且高峰时路上经常堵车。”小王无奈地说。而未来,按照规划,小王上下班路线将有其他轨道交通覆盖,他可以直接乘坐准点的轨道交通,快速换乘直达,上班所花费的时间有望大大压缩。
●每天上班走路20多分钟就到单位;天气好的时候,就骑车,10来分钟就到单位———因为上班的公司距离住家不远,家住万卷山的方小姐充分感受着产城融合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而这,要求卫星城要有充分的产业以及人口承载力。未来,按照这一规划思路,更多市民将像方小姐一样,不用每天奔波于上班与居家之间,花去大量的交通成本与时间成本,而是工作点、居住点都在相距不远的一个区域。这样的话,开车的“上班族”不会去路上“添堵”,城市交通将得到“松绑”;坐公交的“上班族”也不用在早晚高峰的公共交通上“挤沙丁鱼”。
●购物就往春熙路跑,看电影休闲也往成都市区跑……这是不少龙泉年轻人的选择。按照“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规划思路,以后,大家可以不用跑那么远,就在居家附近就能享受到与中心城区相差无几的生活品质。“假如太古里、IFS就开在我家附近就好了嘛!我也不用大老远开车到市中心了,路上又容易堵车,市中心停车位又难找,停车又贵!”东山国际的沈小姐的愿望有可能在未来就会成为现实。春熙路将不再是成都唯一的商业中心,龙泉驿卫星城将有自己的商业中心;医疗、体育、教育等更多的公共服务也将均衡化发展,为区域内的群众提供就近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