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睡醒之后我们应先做什么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m/30440.html
?中医基本功
训练营地之
TMIP经穴第一季第一课回顾
TMIP经络穴位训练营,简单来讲,就是——
选择一种常见病
学习其相关的外治方法
了解与掌握外治方法中涉及到的穴位及其所属的经络
再辅助运动、贴敷和食疗
TMIP经穴第一季第一课是:
关于肩周炎、手指麻、肩颈不适
主要外治方法:罐诊罐疗-宇泉肩三罐
辅助外治手段:身柱穴扶阳贴扶助阳气
运动建议:八段锦之左右开弓似射雕
穴位学习:
肩髃穴、肩前穴、肩后穴、身柱穴
经络学习:手阳明大肠经
01.
穴位学习
肩髃穴
?取穴方法:
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前后端呈现两个凹陷,前一个较深的凹陷即为本穴,后一个凹陷为肩髎穴,在肩部。抬起胳膊,两个凹陷,前面肩髃,后面肩髎。
趣味记忆:
抬臂两凹,前髃后髎
功效:
疏经利节,祛风通络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
穴位治则:
上肢不遂,肩臂痛,风疹
肩前穴
取穴方法:
肩前穴为经外奇穴名,垂臂,腋前皱襞头上1.5寸
穴位治则:
肩臂痛,上肢关节痛,麻痹,偏瘫。
肩臂酸麻防治法(按揉肩前穴):
夏季,人们因贪凉,肩臂部容易产生酸痛、麻木等感觉,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上肢活动和睡眠。预防肩臂酸痛、手指麻木的最佳方法,就是常做上肢的保健按摩。
按揉肩前穴。以拇指肚紧贴上臂三角肌的前缘,点按并做环形按揉肩前穴(手臂下垂,在腋前皱纹处向上1.5寸)。持续按揉,以有酸胀感时为宜。
肩后穴
取穴方法:
腋后皱襞头上约2指(4指为3寸)
穴位治则:
肩周炎,上肢瘫痪,肩关节痛不能前举,肩背痛等
上面三个穴位之
TMIP宇泉罐疗治则:
宇泉三罐包围法,有强效的磁疗通透的效果,选取肩髃穴、肩前穴、肩后穴。三罐包围每日15分钟-20分钟进行穴位罐疗,连续拔罐治疗11天,对于治疗肩周炎,肩臂不举,肩臂痛,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身体强壮者,可以适当的将罐疗的时间延长至30-40分钟/次。
辅助穴位学习:身柱穴
?取穴方法:
背部肩胛骨间距最近处连线中点
穴位治则:
心神,肺部,局部病症
①咳嗽、气喘;
②脊背强痛;
③发热、癫狂、小儿惊风、抽搐
身柱穴号称小儿百病灸点。
《养生一言草》说:“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有虫气之小儿,可不断灸之,比药物有效”;
常为宝宝艾灸身柱穴,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咳嗽、哮喘。婴幼儿胃体呈水平位,胃肌尚未发育完全,贲门肌较弱,幽门肌紧张度高,故哺乳后容易吐奶;又由于消化吸收功能未发育完善,故易患消化不良、泄泻、食欲不振、营养不良。常为宝宝艾灸身柱穴,有助于提高消化系统功能。
常灸身柱穴的另一个重要功效,是健全神经系统功能,对儿童急慢惊风、癫痫、小儿麻痹症、脑发育不良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艾灸方法:
艾灸点燃后放于穴位上,距离皮肤约2~3厘米左右,以局部潮红为度。
注意:
由于宝宝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灼热的程度,因此家长可将食中二指置于身柱两侧,感知艾灸的温度来调整艾条的高度。
灸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开始时隔日灸1次,灸治1个月后,每周灸1次或每月灸1~2次即可。一般可在出生后3个月~6个月开始施灸,但也要根据儿童具体体质决定,体质较差的,可早灸、多灸,体质强健、营养又好的,可晚灸、少灸。
TMIP宇泉罐疗治则:
在身柱穴,贴敷正安扶阳贴,通过扶阳贴温热的功效,对穴位可以有效的温热刺激,以达到肩背温热,辅助罐疗,深层疏通气血的功效。每日一贴,可连续贴敷。如遇,咽喉不适,发烧感冒的情况。身柱穴贴敷宜禁用。
02.
经络学习
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
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着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挟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本经一侧20穴,14穴分布于上肢背面桡侧,6穴在肩、颈和面部。分别为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热病,胃肠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督脉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曲骨穴,向下过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人体后背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本经共28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症。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03.
肩周炎辅助运动
八段锦之左右开弓似射雕
动作一:预备势两脚脚趾适度用力抓地,使脚心悬空,以刺激双脚脚心的涌泉穴。身体重心右移;左脚向左侧开步站立,两腿膝关节自然伸直;同时,两掌向上交叉于胸前,左掌在外,两掌心向内;目视前方。
动作二:
上动不停。两腿徐缓屈膝半蹲成马步;同时,右掌屈指成“爪”,向右拉至肩前;左掌成八字掌,左臂内旋,向左侧推出,与肩同高,坐腕,掌心向左,犹如拉弓射箭之势;动作略停;目视左掌方向。
动作三:
身体重心右移;同时,右手五指伸开成掌,向上、向右划弧,与肩同高,指尖朝上,掌心斜向前;左手指伸开成掌,掌心斜向后;目视右掌。
动作四:
上动不停。重心继续右移;左脚回收成并步站立;同时,两掌分别由两侧下落,捧于腹前,指尖相对,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动作五至动作八:
同动作一至动作四,惟左右相反。
本式一左一右为一遍,共做三遍。
第三遍最后一动时,身体重心继续左移;右脚回收成开步站立,与肩同宽,膝关节微屈;同时,两掌分别由两侧下落,合抱于腹前,指尖相对,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功理与作用:
本式可以展肩扩胸,发展下肢肌肉力量,提高协调能力,同时有利于矫正驼背、含胸等不良姿势
食指指尖会有麻麻的感觉,对商阳穴进行有效的刺激,从而对整条大肠经进行了有效的疏通和刺激,保持气血畅通
两手拇指,食指上翘的剑指动作,不仅刺激了手太阴肺经,加强了肺经经气的疏通,而且又锻炼了手指关节的灵活性,改善了手指远端气血循环。
两手臂处于伸直水平状态,展肩扩胸,可刺激督脉和背俞穴,两手臂伸直有力,拉伸了手太阴肺经
本动作牵拉到的主要经脉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
04.
辩证外治罐疗肩周炎
宇泉罐
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广泛的炎症反应。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
早起表现,仅以疼痛为主,或仅有轻微隐痛或肩关节不适和束缚感;继则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也逐渐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冻结状态”。
本病在中医学属“痹症”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
中医认为,人过中年阳气虚弱,正气渐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以至筋脉肌肉失去濡养,遇有风湿寒邪外侵,易使气血凝滞,阳气不布,脉络不通故发本病。
正气内亏
七七肾气衰,人到50岁左右,肝肾精气开始衰退,或劳逸过度,或病后体弱,致气血不足,筋脉得不到充分滋养,日久筋脉拘急,营卫失调。
邪气外侵
居住潮湿,中风冒雨,睡卧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内侵,寒湿留滞于筋脉,血受寒则凝,脉络拘急则痛;寒湿之邪侵淫于筋肉关节,以致关节屈伸不利。
TMIP宇泉穴位罐疗“肩周炎”
穴位选取:肩髃穴、肩前穴、肩后穴
功能:强筋健骨,舒筋活络,祛风止痛,聪耳明目
调理:肩周炎,肩背痛,肩凝症,颈椎痛,双手麻木。
温馨提示:
1.留罐10—15分钟。体壮者可延长罐疗时间至30-40分钟。连续罐疗11日。
2.如果皮肤干燥拔罐后吸附力不紧实,可以采用在罐口涂抹护体乳一类的乳液的方法来增加罐的密封度。
?点击下面
加入TMIP经穴第二季,常见病从此不在话下!
相关阅读:
中医基本功训练营地之TMIP经穴第二季开始集结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