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古法艾灸,普及养生知识。
学习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平衡。
让艾蔓延,为艾传承,我们在一起!
昨日推文:今日寒露,你知道寒从哪里来吗?
寒露节气开运指南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节气,自这一天起,进入秋天的第三个月——壬戌月,也是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壬戌当令。壬戌是火土之库,也叫燥土、干土,是即将秋冬换季的时间,其气候特点是天气渐渐转凉,气温越来越低,呈现昼夜温差很大,冷空气逐渐频繁,自然气场主要是土燥和阴邪之气较重。
那么寒露节气前后,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01、寒露之后秋收接近尾声,冬播渐渐开始,频繁的冷空气引起温差波动频繁,对于身体健康会引起一些影响,比如感冒、肠胃疾病、肺部疾病,另外在忽冷忽热的气温作用下,心脑血管疾病也成为高发期,请朋友们注意饮食穿衣和作息时间的安排,尽量减少温度变化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影响。
02、进入壬戌当令的九月,土燥气邪,人们的心情随着季节的转变会有很大变化,进入秋末,很多人会有阴冷失落的感觉,特别是生肖狗和生肖龙,在这个时间会因为运气的问题,表现的比较明显,希望朋友们尽可能的稳定自己的情绪,平安过度这个期间。
03、古语有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之说,进入秋末颗粒归仓后,很多行业会进入一个沉静期间,比如农业、建筑业等等,对于很多耐不住寂寞的人来说,会蠢蠢欲动启动新的项目,杨老师提示,秋末之际不是投资、启动新的项目的最好时间,请朋友们务必慎重对待。
兔兔侠提示:每逢秋冬交接时间,不管是气候、人的心理生理方方面面的客观变化都比较大,是不稳定的一个月份,希望朋友们尽量把握人和自然规律的协调变化,相信每个朋友都能风生水起交好运的。
收敛神气,寒露的正善治养生人体内五臟中藏有五种阴志,怒(肝)、悲(肺)、喜(心)、恐(肾)、思(脾)。它们常与脾的阴意识和心的阴我心协同而动,破坏内在的无为而治,虚耗精气神。因此,意识的正善治理极为关键,意识“正善治”就是精神调节,是对六欲七情的调控,维护少私而寡欲的生理状态,同步适应秋季气运的收敛之性。肺魄主悲,没有家贼难招外鬼。
寒露天气渐冷,秋气日趋肃杀,日照减少,风起叶落,百叶凋零,容易触景生情,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和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与意识观念,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与秋分节气一样,应注重肺魄神志的安宁与稳定,注意剔除阴金能量的影响,消除阴金肃杀悲凉之气对人体情志和身心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外修内炼同步提纯和升华身国内阳金的能量,与金秋季节中的阳性能量相感通、相呼应。
意识精神能量的养生,重在确立善正的信念,树立道德信仰,在品格、品质、品行三品的内在建设上主动持恒地下功夫,通过“为学者日益”提升综合素质,通过“闻道者日损”主动进行修身明德的实践,从而实现意识善正,六欲淡化七情淡定,而意志坚强,不为外相所动。
1身识养生寒露以后,凉燥与寒叠加成为多事之秋的主因。寒露过后,昼夜温差继续增大,特别要注意脚部保暖,加强体育锻炼,做好迎冬防寒准备。这个时节,感冒病毒致病力增强,是重感冒的高发期。此时一些疾病会危及老年人的生命,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中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肺炎也不可忽视。
据统计,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还要科学调理饮食,注意药物防治,改善居室环境,避免烟尘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九月修养法》:“季秋之月,草木零落,众物伏蛰,气清,风暴为朗,无犯朗风,节约生冷,以防疠病。二十八日,阳气未伏,阴气既衰,宜进补养之药以生气。剥卦,剥,落也。阴道将旺,阳道衰弱,当固精敛神。生气在申,坐卧宜向西南。
孙真人曰:是月阳气已衰,阴气太盛,暴风时起,切忌贼邪之风以伤空隙。勿冒风邪,无恣醉饱。宜减苦增甘,补肝益肾,助脾胃,养元和。”
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并加强适当的形体运动。心脑血管病多发与睡眠时间增多相关,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为避免血栓的形成,应顺应节气,守四时之度而调养。
2《灵剑子》导引法《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秋卷》:“补脾臟一势季秋用之。九月十二日已后用,补脾。以两手相叉于头上,与手争力。左右同,治脾臟四肢,去胁下积滞风气膈气,使人能食,闭气为之。”
3推长寿筋筋骨的外侧,从足三里到丰隆,再到踝关节前上方这个区域,如果能够自己经常推一推,或者大家相互帮助推一推,拍打一下,对身体会有帮助。
4养五臟五行气法《服气精义论》:“养五臟五行气法:……季夏以六庚之日时加申,食气百二十,以助肺,令肺胜肝,则肝不伤于脾也。
秋以六壬之日时加亥,食气百二十,以助肾,令肾胜心,则心不伤于肺也。”
5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寒露运:主阳明五气
时:配足太阳膀胱寒水。
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举两臂,踊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寒露九月节坐功图
即:每天一~五时之间,盘坐,两手心向上,十指尖相对,缓缓上提至乳胸前,两手前臂内旋,双手慢慢向上托起,手心朝上,指尖分别朝左右侧方向,两臂伸直,且成开放型。身体上耸,头转向左,手心翻向下,两臂由体侧缓缓放下。如此反复做十五次。然后,叩齿、咽津,方法同前。
主治:诸风寒湿邪,挟胁腋经络动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折,痔,疟,狂,颠痛,头两边痛,头囟顶痛,目黄泪出,鼻衄、霍乱诸痛。
深露重,秋风起,小心邪寒入体“金秋之时,燥气当令。”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这就是告诫人们应注意天气变化,特别要注重保暖,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脚,以防“寒从足生”。这个节气的养生除滋阴润燥外,还必须防止寒邪伤人。
秋季神经兴奋,食欲骤增,要防止饮食过量,注意荤素搭配,适当进食一些高蛋白食物补充能量。而且寒露节气,天气干燥易出现口渴、咽干、唇燥、皮肤干涩等“秋燥病”,寒露节气不妨多吃些山药、萝卜等“根菜”,水果可选择橘子、梨、葡萄等,能有效缓解秋燥所带来的不适。
“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低为阴”,高山上是极阳重合的地方,所以秋天登高可以聚敛阳气。古语云:“秋风秋雨愁煞人”,我们要学会自控,精神饱满,情绪乐观,稳定,不为生活的不快或追求的贪婪而左右,切忌思想情绪的大起大落。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随着秋天的到来,患肩周炎的病人会增多。中医看来,肩周炎是人体肝肾亏损、气血衰落,遇到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导致血不养筋、经气不畅,而出现不通则痛的病症。秋季阳气收敛,气候寒凉,肩周炎最容易复发。治疗肩周炎最重要的是补气血,再配合祛寒湿,就能很快治愈。艾灸穴位上可以选取肩井穴、天宗穴,合谷穴。
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阴阳平衡。
1脚部保暖,防止寒凉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标志着气候将向寒冷过渡。俗话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寒露过后,昼夜温差加大,人们早晚应添加衣物,特别要注意脚部保暖。民间有“寒露脚不露”的说法,意思是说寒露以后就不要再赤足穿凉鞋了,应注意脚部保暖。
道医理论认为:“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因为足部是足三阴与足三阳经所过之处,如果脚部受寒,寒邪就会侵入人体,影响脾、肝、肾、胃、胆、膀胱等脏腑功能。足部保暖除了要注意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应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用热水泡脚,既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2养阴润肺,预防秋燥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说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寒露时节,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此外,对付秋燥的一个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3调理脾胃,进补有度民间一直非常重视秋冬进补,有“秋冬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但寒露时节人的脾胃尚未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因此不能急于进食肥甘厚味,当先调理一下脾胃,为脾胃更好地受纳补品做好准备。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甘先入脾”。在五行中脾胃属土,土生金,肺肠属金。甘味养脾,脾旺则金(肺)气足。古人云:“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寒露时宜常食甘淡补脾食物,如山药、大枣、粳米、糯米、鲈鱼、鸭肉、莲子等。且中医认为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对于平素脾虚者(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等),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健脾、益气、和胃的药物;对于胃火旺盛者(常常表现为胃中有灼热感、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应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对于消化能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和儿童,不妨适度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
4早睡早起,起居有常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宜早睡早起。早睡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则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此,顺应节气,分时调养,十分有必要。
5适当运动,调养情志寒露时可选择登山、慢跑、散步、打球等运动,但每天运动时间不宜太早。一是因为天刚亮时城市空气不佳;二是因为晨起气温偏低,身体偏弱者容易感受寒邪。故人们宜在太阳升起后外出运动,运动时避免出汗太多,否则会伤阴损阳。如果遇到起风变天、阴雨天气,可在室内运动,不可盲目冒寒涉水运动,以免感受寒湿而感冒。
同时,精神调养非常重要。秋天由于气候渐冷,落叶满街,人们心中多少会引起凄凉之感,影响心情。这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使之安宁”,“志闲而少欲”,也像万物一样把欲望尽量收起来,对人对已不要过于苛刻,心情会平静,恬静自然,应寒露之节气,达到养生目的。调养情志与运动也可结合起来,比如登高望远,可以很好的开阔胸襟,解开郁结。
6按摩穴位,经络养生寒露以后,气温逐渐下降,第一点要做到的就是防寒。深秋是感冒的多发期,所以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出门之前把颈后的大椎穴(颈椎上最隆起的位置),用手掌搓热。大椎属于督脉,督脉总领一身阳气,搓热大椎可以提升阳气,使阳气固卫体表,收缩毛孔,防止感冒。
寒露以后进入阴历八月,气血流注心包经,在这个月份上抓紧锻炼,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像冬天怕冷,手脚冰凉的状况会得到改善。心包经起自中指的指尖,每天中午用双手拇指扣住中指用力弹出去,反复一百遍,可以疏通心包经,增强心阳的功能。心包是心脏外面的一层膜,可以说是心脏的保护墙,所以心包的功能决定着心脏的健康。每天弹一百次中指,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心血功能的经络方法。当然,在具体次数上,不局限一百次,多多益善,没事可以反复弹练。
寒露节气与人体的膀胱经相对应。膀胱经从内眼角的睛明穴一直走至足小趾的至阴穴,可以说是“从头到脚”,是人体当中穴位最多的一条经络。寒露时可常按摩膀胱经上的委中穴,具体按摩方法是:用双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一压一松为1次,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按压时,如果能涂抹上一点刮痧油或药酒,效果会更好。经常按摩委中穴不仅可以治疗腰痛,而且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疼痛。
⊙知艾者福∞善灸者寿⊙
?分享文字由兔兔侠收集,通过网络整理而成,欢迎一起传播艾文化。
兔兔侠赞赏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