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汕尾文化汕尾和谐汕尾

活力汕尾文化汕尾和谐汕尾

――写在首届泛珠三角民间艺术节暨2005年经贸活动开幕前夕  中共汕尾市委书记 戎铁文 汕尾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蒙徽

金秋时节,美丽的红海湾畔生机盎然。为迎接首届泛珠三角(广东汕尾)民间艺术节暨2005年经贸活动于9月23―25日在汕尾市举行,汕尾正焕发出史无前例的热忱和活力,期待着与泛珠三角地区民间艺术家们亲切交换,同台竞技;期待着四海宾客欢聚一堂,共谋鸿猷。  汕尾,是广东省的一个年轻城市,1988年在原海丰、陆丰两个县的基础上成立了汕尾地级市;汕尾,又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古埠,1600多年前东晋咸和六年就已设海丰县;汕尾,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是我国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我党初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同志的故乡。斗换星移,沧海桑田。建市18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海内外各界朋友的关心支持下,300多万汕尾人民励精图治,发奋图强,致力于建设“活力汕尾、和谐汕尾、文化汕尾”。本日汕尾,已是初具规模、充满活力的海滨新市。    ――本日汕尾,经济充满活力,出现逾越发展新态势。近年来,随着各方面条件的逐渐完善,在珠三角地区产业辐射和一批大型建设项目的拉动下,汕尾后发优势凸现,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充满活力。2003年,全市GDP增长冲出了低速徘徊的低谷,实现两位数增长速度。2004年,全市GDP比上年增长15%,实现了“九五”计划以来的最高增幅,增速居全省第8位;范围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49%、29.3%、52%和18%。其中范围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的增速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7位、第3位。特别是今年以来,汕尾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跃居全省前列,经济建设出现延续强劲发展态势。1―6月份,全市GDP比增13.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增47.7%,增幅居全省第3位;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比增152%和133%,合同利用外资完成进度排全省第1位,外商直接投资增幅列全省第3位;外贸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9%,增幅居全省第2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全省排列第2位。在这次行将举行的泛珠三角(广东汕尾)民间艺术节暨2005年经贸活动期间,我市有89个竣工的建设项目将剪彩投产或使用;投资总额73.25亿元的84个项目将奠基或开工投入建设。同时,洽谈准备签约的76个项目,总投资达337.93亿元。可以说,现今汕尾经济的发展,已初具逾越发展的新态势,活力初现,生机无穷,正以史无前例的魅力吸引投资者的到来。    ――本日汕尾,文化厚积薄发,出现文化古埠新风采。汕尾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曾诞生出著名科学家彭仕禄、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著名音乐家马思聪、著名医学家柯麟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汕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的承传与创新,审时度势,掌控大局,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点,建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宏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核心,充分发挥汕尾文化优势,发挥文化经济共生作用,努力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本日的汕尾,文化建设成效初显,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市、县、镇的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具有鲜明汕尾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得到宏扬,“爱国、遵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扎实展开,全市人民的思想、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初步出现逾越发展新态势,各项文化发展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到达全省中等水平。特别是具有汕尾特点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充分的扶持和发展。汕尾是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挨家文化、畲族文化和广府文化的交汇区域,方言、民俗多种多样,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戏曲、山歌、渔歌、舞狮、舞龙、高景、英歌队、皮影戏等民间文化艺术情势满目琳琅,其中的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以其独特的唱腔、鲜明的风格特别著称于世,被誉为口头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已列为国家稀有剧种,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而龙舞《滚地金龙》更以其独特的艺术情势和表演风格屡获国家和省级金奖。汕尾山青、海碧、天蓝、空气清新。我们依照打造珠三角地区东花园的城市定位,全面开发和整合当地旅游资源,开辟具有地方特色的“红(革命胜地)、蓝(滨海旅游)、绿(自然生态)、古(文物古迹)”4色旅游线路,红场、红宫、红海湾海水泳场、凤山妈祖、玄武山旅游风景区等景点闻名遐迩。    ――本日汕尾,人民安居乐业,出现稳定和谐新局面。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面推动奔小康,再造一个新汕尾”的共同奋斗目标,全市各级干部务实上进、奋发图强,构成了团结协作、同心协力的氛围;海外乡亲、全国各地汕尾籍乡亲、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故乡、建设故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心进一步凝聚,构成了人心思进、政通人和的氛围;各级领导班子求真务实构成了上下左右心齐实干、干事创业的氛围。目前,求稳定、思发展、谋创新、促腾飞已成为全市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这类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力地增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致力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护社会稳定,刑事发案率在全省平均水平线下,大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到达94.8%。进一步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依法及时公道处理大众反应的问题的长效机制,畅通大众向党和政府反应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妥善处置突发性事件,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同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保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安全,全面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巩固“一个低保”、“两个确保”,做好“3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保险覆盖面,扎实推动“十项民心工程”,切实保护大众的正当权益,努力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展望明天,汕尾市委、市政府决心团结和带领全市300万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进一步建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城镇化为载体,以“两源”经济发展为动力,城乡整体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改革创新,着力打造“两基地1花园”,务实推动“和谐汕尾”建设步伐,凝聚气力,逾越发展,再造一个新汕尾,努力实现汕尾新的腾飞。  长风破浪今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红海湾畔,1座山水皆美,海陆俱丰的文明新城正以全新的形象期待着各方宾客的到来。    滨海新市生机勃发    汕尾建市于1988年3月。18年来,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18年累计外贸出口总额超过46.7亿美元,出口遍及港澳台、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产品有电机、纺织服装、首饰、水产品等;17年累计利用外资14.7558亿美元,利用外资从传统的制造业拓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领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转变政府职能获得初步成果;“依法治市”初见成效。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教兴市”获得新成绩,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较快,初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业农村工作得到新提高。积极调剂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基本到达小康,2004年,该市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24元,17年年均增长11.5%。    创业福地生活乐园  汕尾人杰地灵,对外通商历史悠久。早在本世纪2、三十年代就有“小香港”之称,又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具有了优越的投资环境。经过建市18年的努力,汕尾的投资环境已日益完善,已具有了承接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分工合作的条件和能力。主要体现在:1是地理位置优越。汕尾地处白癜风该如何治疗粤东沿海,依山傍海,毗邻港澳,介于深圳、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是珠三角地区与粤东地区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2是华侨、港澳台同胞众多。汕尾是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台同胞130多万人。3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水电充足,通关环境好。4是自然资源丰富。汕尾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分,冬无酷寒,夏无酷暑,物产丰富,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5是服务体系逐渐构成。为了方便外商前来我市投资办厂兴业,制定和落实各项鼓励外经贸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一整套运转灵活的对外经济管理和服务体系,为外商提供各种优质服务。  建市以来,汕尾凭仗独特的区位优势、侨乡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让外商发财,促汕尾发展”的主旨,积极展开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发展外源型经济,已初步构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进入新世纪,汕尾市党政牢牢捉住“入世”和构建“泛珠三角”区城合作战略和CEPA不断推动的有益时机,依照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推动奔小康,再造一个新汕尾”的奋斗目标,加快实行工业立市、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四大发展战略”,努力把汕尾建设成为产业协调发展、城乡经济整体推动的经济大市和最适合干事创业、居住生活的城市。    工业立市 优势凸现  近年来,汕尾市把发展工业作为实现汕尾经济逾越发展的主攻方向,认真实行“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着力打造工业制造业基地。通过制定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全市工业出现延续快速健康发展好势头。  ――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民营工业异军突起。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50亿元,比建市初的1988年增长了26倍,年均增长23%。民营工业发展迅猛,2004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2.6%。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全市各地不断加大工业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金银珠宝首饰等传统工业稳步发展的同时,电子及通讯设备、电力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工业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支柱产业初步构成,集群效应日趋显现。近几年来,初步构成了电子电器、纺织服装、金银珠宝首饰工艺品、食品饮料、电力生产等5大支柱产业和一些新兴产业,创建了一批如“信利”电子、“大哥大”服装、“华帝山”矿泉水、“亿达洲”海马酒、“伟能”食品等名牌产品,并构成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专业镇,产业会聚效应日趋显现。  ――电力建设突飞猛进,能源基地初具雏形。目前,省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总投资284亿元、总装机容量640万千瓦的红海湾电厂正在抓紧施工建设当中,首台机组60万千瓦将在2006年建成投产;总投资100亿美元、总装机容量600万千瓦的广东第四核电厂已选址陆丰田尾,将于2007年开工建设,首台机组计划在2012年建成投产;另外,一批风电扩容、波能发电等项目也在实行当中。    风光旖旎 人文荟萃  汕尾市到处山明水秀,风光旖旎,人文积淀丰富,革命传统闻名遐迩,被旅游专家誉为“粤东旅游黄金海岸”。  汕尾市红色旅游资源位列广东第二。海陆丰是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这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宫、红场”,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湃故居”、“海丰赤山约农会”原址、“陆丰县总农会”原址;还有红二师、红四师、东江知名白癜风医院纵队革命活动原址和陆丰龙山革命原址等。  汕尾市具有优美的滨海和岛屿自然风光,其特点是沙细洁白柔软,滩缓潮平水清,奇礁异石遍及。红海湾遮浪半岛海湾,自然环境在全国沿海独一无二。另外,还有被称为“黄金海岸”的陆丰金厢滩和红海湾施公寮半岛等,都具有迷人的景观。  汕尾市绿色旅游资源丰富,峰峦迭翠、泉涌飞瀑。岭南四大山脉之一的莲花山脉,主峰在海丰县城北部,称“粤东第一峰”,主峰和旁边银瓶山以其“雄、奇、幽、秀”的风光和宗教人文史迹著称,被称为“莲花佛国”,现已建成森林公园。陆河县南万镇的红椎林自然保护区,螺溪镇的白水

转载请注明:http://www.fsstzk.com/zlyw/893.html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多数肩周炎早期症状逐

肩周炎发病时肩部会有冷风进入,肩痛,抬臂、举臂困难。而且肩周炎早期症状好……【查看详情】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从病因角度解析肩周炎

从病因角度进行肩周炎的分型是比较科学的,是许多骨科专家认可的……【查看详情】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从病因角度解析肩周炎

从病因角度进行肩周炎的分型是比较科学的,是许多骨科专家认可的……【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