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的历史遗迹,你知道几个

辽显陵辽显陵是辽世宗耶律阮和怀节皇后、甄妃的合葬墓。位于辽宁省北镇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显陵的主要皇陵的位置有两处,一处在北镇富屯的琉璃寺,据说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东丹人皇王耶律倍的陵墓;另一处是在北镇富屯乡新立村的董家园子,是辽世宗耶律阮和怀节皇后、甄妃的合葬墓,被文物部门称为“新立墓葬”。新立墓葬,在三道沟内海拔米处的董家园子台地上,属北镇市富屯乡新立村。从市内的鼓楼前坐车,20分钟后就可以来到这里。此处东临樱桃沟,西靠骆驼峰,群山起伏,东面平原,北镇城(广宁城)全貌一览无余。新立墓葬向西仰望琉璃寺,南与龙岗子村的墓葬群(辽景宗耶律贤与萧太后乾陵)只隔一道山梁。年1月3日北镇医巫闾山辽显陵遗址,登上腾讯大辽网《旅行家》辽宁旅游地图的锦州版块!从腾讯大辽网主办的《旅行家》第八期体验师去哪开始,一直到现在第44期。也就是从年1月3日到现在。在《旅行家》辽宁旅游地图中,我们北镇的辽显陵遗址,一直都占据着锦州这一版块中。可能为北镇今后开发的辽代乾、显二陵,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也给北镇旅游带来了宣传效应。北镇网友们的这一次活动,无意间被辽宁省乃至全国的网友   传说远在后汉光武帝时,这座将军拜母峰下,住着一户人家。男主人为抗击倭奴,离妻别子,效命沙场,终将碧血染疆土。女主人独立支撑,尝尽辛苦,到底把丈夫留下的独苗拉扯成人。   一天,女主人把爱子叫到身边,慷慨动情地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好男儿应当志在高远,为国家竭尽忠诚。汝父平倭心愿未了,汝当承继。”说罢,满斟一碗血色高粱酒,双手捧着,递到儿子面前。儿子含泪接过,仰脖一饮而尽。然后跪地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立起身来朗声发誓道:“倭奴不灭,不入家门!”话音如金石方才铿锵落地,便转身大步离家而去。   以后数年,不闻音讯。老母牵念儿子,常登上屋后峰巅,远眺天涯,望断迷蒙云水。花开花落,雁去雁回,八度寒暑过去,这一天终于盼来了儿子寄回的家书:作为征讨大将军,儿子统帅铁马金戈,从江南移师塞北。明日凌晨,路经故土。虽思念老母,几断柔肠,然当年临行时所发誓言,未敢淡忘,今日倭奴犹未罄尽,纵有微功,亦无颜还家。且待扫净残寇,四海安定清平,再回来侍奉老娘,以尽人子之孝心。   是日夜,老妇央人将八仙椅子挪到峰巅,冲着南来的山路,直守候到天明。晨光里,远远地一队人马雄赳赳气昂昂地开了过来,走在最前面的正是自己的儿子。看见母亲山巅高坐,儿子翻身下马,跪地便拜。此番情景,感天动地,竟在寥廓苍穹里定格成壮绝千古的山石奇观。   曾有觅诗闾山者见此景而情动,慨然吟曰:   西风正紧,望苍山,一抹残阳。烽烟里,征鞍未卸,又赴沙场。自古忠孝难两全,常使英雄泪沾裳。情难舍,将军屈双膝,拜别老娘。”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不仅让人潸然泪下。更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敬畏不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伟大奇观要以“母爱”为主题,成为北镇又一个旅游名胜。她与营口的望儿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慈母孝儿”的传说而名声大噪。只不过营口的望儿山经营的比较好而已。望儿山的山顶是人工的藏式青砖塔,名曰望儿塔,建于明末清初,远看如一位母亲伫立山头日夜守望大海,盼望远方的儿子归来。望儿山是辽南名山,以美丽的母爱传说得名,是以母爱为主题而名扬天下,营口市一级旅游景区,载入《中国名胜词典》。而北镇的将军拜母峰,是自然风化的奇景,千百年的风雪把她雕琢得更加的惟妙惟肖。只是北镇政府现在还没有开发利用这一旅游资源的意向。可是这位“抗击倭奴”的将军是谁呢?文中“传说远在后汉光武帝时”,其实最早和中国有所外交的国家是倭奴国(日本),范晔撰写的《后汉书》中就记述了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予印绶”,倭奴国其实是日本北九州沿海一带的部落小国,汉光武帝曾通过来使授予刻有“汉委倭奴国”五字的金印,这枚印以于年在日本博多湾志贺岛(今福冈市东区)上被发现,现珍藏于福冈市美术馆。《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约在汉武帝授予倭王金印50年左右之后,既后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年),倭国遣使来华献上生口(即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一百六十人,愿请见。安帝接受了倭王礼物后,也回赠了赏赐。倭奴国早于邪马台国年与中国交往。看来当时日本和中国是友好的,并且大有臣服于中国的意思,也就是谈不上“抗击倭奴”了。

倒是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明代将领,才可算得上是“抗倭英雄”。他就是镇守辽东的总兵官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也是总兵官)。李成梁多子,长子李如松曾威震朝鲜,击败小西行长,其他如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族子李如梓、李如梧、李如桂、李如楠等,皆骁勇善战,有父兄之风,时人誉“李家九虎将”。万历二十年()四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由于朝鲜国王李昖腐败无能,使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韩国首尔)、平壤诸地。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率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万历二十一年(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兵,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49岁。死后,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明代的“抗倭英雄”,东南有戚继光,东北有李成梁、李如松父子。其名声虽然前者要大于后者,但是李成梁先后镇守辽东30年,奏十次大捷,边帅武功之盛,年来前所未有。其子如松更是威镇朝鲜声名远播了。其功绩是大于前者的,所以若论辽东地区的“抗倭英雄”,李如松当之无愧!将来要是把将军拜母峰开发旅游景区,是不是以北镇真实的“抗倭英雄”李如松为标榜更为合适呢?

(将军拜母峰南望)

(将军拜母峰北望)

广宁城护城河广宁城曾经有三条护城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过多次的修缮和括城,使古城发生过诸多变化。第一条在北镇鼓楼前,鼓楼即为辽显州城的南城门,而在鼓楼四十米处有石拱桥一座,名[通济桥]。原有太慧泉之水引入文庙泮池,后再从桥下东流。水流淙淙有声,碧波如玉。景致颇为壮观。明代称此景为[通桥绕玉],为广宁八景之一。后来因城市改造,此景被商业街淹埋。但每逢雨季来临,在圈楼下菜市场东门口,仍有流水潺潺之声。第二条在南关南50米处,也就是明代广宁城的南城门“迎恩门”外。明正德十四年,备御李溱将城扩展五百四十六丈,城墙长米,也就是南关转盘处。南门外护城河叫“秀水河”(头道河),后重修改名挹爽桥,再重修后改名“体慧桥”(清末灵山接待寺体慧和尚出资所修)。体慧桥七十年代还在,可如今却沉睡在“钟秀街”(南门外国道的一段)下。只有一甬“挹爽桥”的重修碑记,不知道什么原因,被立在崇兴寺双塔院内。

(重修挹爽桥碑记)

陈抟老祖的福寿字石刻在大朝阳三清观中院的石壁之上,一甬带有两个怪异字样的摩崖石刻,让人匪夷所思。其实它是北宋初期,与宋太祖赵匡胤打赌,“一棋赢华山”的陈抟老祖所书的“福寿”二字。此二字都是一字隐含多字的合体字。它耐人寻味,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寓意极深。据书法专家从艺术上分析:“福”字是“白鹤踏芝田”;“福”字丰,乃行书,笔力饱满,布局如画,流露着孩童顽皮活泼之态。“寿”字是“青龙蟠玉柱”;“寿”字高,乃篆书,工整凝重,结构严谨,颇有点仙风道骨的味道。而且,“福”字可拆分为“田”、“给”、“予”、“福”四个字,“寿”字可拆分为“富”、“林”、“弗”、“寿”四个字。这八个字,又恰是一幅绝妙的对联和四言古诗:“富林佛寿,田给予福”。它充分反映了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也寓意天地人自然相处,归于一统方能和谐美满的永恒理念。陈抟老祖的这幅“福寿”二字,只有山东蓬莱、四川大足和北镇大朝阳的拓品堪称一绝。在大朝阳三清观上院的十八蹬西侧,古洞“希夷洞”之中,供奉着陈抟老祖的神像。传说,陈抟老祖曾经在此修炼“服气辟谷”的睡觉功经年矣!陈抟(公元年—年)享年岁,是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号扶摇子。因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希指视而不见,夷指听而不闻。),故常被尊称为陈抟老祖、希夷祖师等。他即是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又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更是传统神秘文化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宗师。后人称之为“睡仙”。陈抟善长书法,挥毫寓意极深。可惜成章成册真迹无丛寻觅。现在只能见到希有的拓雕。书画史上虽不能成家立体,但启迪后人创建经典文化,则有独到之处。北镇市的新区建设规划中,曾经也有过把新政府前的亩地,建造成大型“福寿”公园。与河畔公园连为一体,成为北镇市最大的休闲、娱乐场所。真是寓意深刻,风水绝佳啊!不过可惜的是,大型的“福寿”公园还没“面世”,就要“流产”了!

(大朝阳三清观中院陈抟书福寿石刻)

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纰漏,敬请谅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sstzk.com/zlyw/8865.html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多数肩周炎早期症状逐

肩周炎发病时肩部会有冷风进入,肩痛,抬臂、举臂困难。而且肩周炎早期症状好……【查看详情】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从病因角度解析肩周炎

从病因角度进行肩周炎的分型是比较科学的,是许多骨科专家认可的……【查看详情】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从病因角度解析肩周炎

从病因角度进行肩周炎的分型是比较科学的,是许多骨科专家认可的……【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