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街,海城名称的由来,据《满洲地名考》没有关资料记载,相传此地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因地质结构变迁,地壳上升,渐成陆地,设治之时,取名为海城。一说,“海城”县名源于“海州”。公元年,辽灭渤海国,改渤海之地为东丹国。年辽太宗诏徒东丹国民于梁水(今太子河),南海府之民随之西迁。人移,地名也随之而移。这就是临溟、海州的由来。清顺治十年改“海州”为“海城”。
年辛亥革命后属奉天府辽沈道。年改由辽宁省管辖。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海城县属奉天省。年11月2日成立了海城县人民政府。年春,国民党占领。年9月海城重新解放。年东北全境解放,海城县属辽东省管辖。年辽东、辽西合并建立辽宁省,海城县归辽阳专署领导。年归鞍山市。年归辽南专署。年成立海城县革命委员会,由营口市辖。年划为鞍山市辖县。年1月17日,国务院(国函[]10号)批准撤销海城县,设立海城市(县级市)。
(清末至日伪时期的海城市街)
海城城內的清朝巡捕
(年8月,日军占领海城,其随军记者坪谷水哉与城内的清朝巡捕合影。)
海城俄军兵营
(年8月,日军占领海城后拍摄的原俄军兵营。)
海城清真寺现位于海城市海州街,当时在城内东南隅转弯胡同,为四合院形式,始建于康熙三年(年),由祖籍河北河间府的金氏后裔筹建,曾由金敬之(约一?)任阿訇,雍正年间重建,回族库生尹三聘(约一?)撰文镌碑,民国13年(年)回玉清(复州人)与李万玉、金振喜、马文等十大乡老扩建,殿宇式拜殿。二层望月楼,并建有灰砖碑接仪门,建筑面积平方米,为东北名寺之一。
(日伪时期的海城清真寺)
(如今的海城清真寺)
年“文化大革命”时,古殿被拆除,改做街办化工厂用,年落实宗教政策,年鞍山市宗教事务部门,与海城市长协调,诀定拨款11万元,寺管会李纯良主任、金满使阿訇等组织教民捐资7万余元,重建阿拉伯式礼拜大用,年12月4日,举行院里的落成典礼,李纯良主任等乡老又用半年时间改建现代化男女花实6间,增建厨房2间,年6月23日剪彩放回族小学操场举行大型文艺庆伊活动,为每户穆斯林发赠“伊斯兰教基本知识”纪念品。教民户,共人,均回回族,奉行格达目。本坊现有阿訇2人,满拉2人,学查7人。藏阿文《古兰经》15O本,波斯文经50本。沈阳市寺赵鸣洲老尔林亲笔挺写的“太斯迷耶”(瓷砖匾额)悬挂在大殿门楣正中。清雍正年间由尹三聘撰写的“海城清真寺碑记”载入《奉天通志》、《辽阳县志》。
海城茅儿寺原址位于海城县城东南十二华里大新屯村东南的绣岭山上,康熙八年(年)僧了空在这里初创茅庵二间,茅庵寺由此得名。老百姓俗称这里为“茅儿寺”。又称绣岭衔泉寺。过了二十年,海城人赵义元等与僧祝用、自安又盖了南向的禅房三间。又过了六年,海城人李进忠、蒋自贵等到又同寺僧傅江、演福建造西向的佛殿三间,娘娘行宫一间。到了康熙五十二年(年),尚可喜的儿子尚之珆和孙子尚崇埏又捐资同寺傅福和尚建了西向的山门三间。到这个时候,寺院才初见规模。这里也渐渐变成学士文人心仪的一方名胜。
(海城茅儿寺旧影,拍摄于年左右)
民国十年版《海城县志》记载:在邑东十余里大新屯东南山。绣岭回环,蔚然深秀。出村二三里许,循山麓,入幽谷,径曲而斜。沿途芳草野花,引人入胜。山半有泉涌出,帝有小亭,颜曰“泄玉”,赵赓南品三题联云:泉声到耳鸣环佩;山色迎眸展画屏。游人到此小憩,再进则景益幽。兰若参差,松阴盖地,红尘不到,好鸟频啼,四时佳景,游赏不尽。寺西南隅,有客堂三楹,曰“消夏轩”。檐轩幽敞,了望无阻。尚子元其善题联云:独立感苍茫,北临河水,西望鱼山,烟雨晴岚,遥指绿杨城郭隐;良辰来宴集,坐列群贤,游从二客,风流儒雅,时闻别墅管弦多。隔涧有亭,名曰“多罗”。登其上,心旷神怡,尘襟尽涤。宋搢青作宾题联云:佳日值春秋,对水郭烟村,四望平铺图画好;群贤聚觞咏,喜河声山色,一齐飞送酒樽来。迤北即禅院,门有联云:一径松声,敲棋客至;四围山色,拄杖僧归。出门东折,径尤狭,历佛殿至娘娘宫,见金碧楼台,与幽静林泉相掩映,游人往来,如在画图中,洵奇观也。迤南,山半有“延爽亭”,地势较高。张朗阶辅相题联云:佳气郁东南,山不必深,林不必密;游人恣来往,休者于树,歌者于途。观诸联语,其景物亦可想见。
康熙六十年(年),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并立碑记述此事。以后又历经乾隆四十年(年)、嘉庆十三年(年)、道光六年(年),民国十二年(年)历次重新修缮。这里“苍松怪石,异草奇花,错杂缤纷,蔚然深秀。当春夏之交,游人往来,仰观俯察,适足以揽江山之胜,而极游眺之睛。”真正成为了海城的第一胜地。临溟旧八景中的“绣岭衔泉”,临溟新八景中的“林内钟声”指的就是这里。后毁于文革。
海城神社,旧时位于奉天省海城街,(大正3)治年7月15日创立,祭神为日本明治天皇。其他资料不详。
(原海城神社正门旧影)
(原海城神社正门和旁边的战利品火炮旧影)
(在网上找到的一张“海城神社”旧影,正门样式与上两幅不同,不知是不是一处?)
海城三学寺,三学寺位于海城市内,相传建于唐代,有碑记载于明代宣德十年(年)重修。据《海城县志》记载:“城内西南隅,相传为唐代古刹。”又载:“三学寺碑,城内西南隅,原有三学寺。系千年古刹,中有唐、明两代碑。相传唐将尉迟恭监修。”
(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的海城三学寺)
三学其实是佛教用语,指佛学者修持的戒、定、慧。戒学即戒律,防止身、口、意三不净业;定学即禅定,修持者思虑集中,观悟佛理,灭除情欲烦恼;慧学即智慧,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达到解脱。三学概括全部佛教内容,三者互为关系,三学寺的名字也由此命名。
(日伪时期的海城三学寺弥勒殿/天王殿)
(年时的海城三学寺天王殿)
三学寺建筑群由前殿、中殿、后楼等部分组成。
前殿又称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转角、柱头、补间,五铺作斗拱,大顶坡度长,正脊雕龙,两头有大吻,斜脊有跑兽,梁枋施彩绘。有前后回廊,建筑宏阔,雄伟庄严,是典型的明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中,“歇山”代表的是建筑等级,是宫殿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常用来作为皇宫或宗庙中的主要配殿。据介绍,这是寺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大殿屋顶九脊,大木架结构,彼此牵制,自成体系,山墙压在山面额之下,架稳脚实,重檐飞出,巍峨壮观,殿檐下斗拱较大,斗拱翅昂,风铃悬挂。
(日伪时期的海城三学寺大雄殿)
(年时的海城三学寺大雄宝殿)
中殿又称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举架较高,也是砖木结构,有柱头、转角、铺间三重昂斗拱,正脊有雕龙,两头有大吻,斜脊有跑兽,前有回廊,梁枋施彩绘,建筑高阔,雕工精美。此殿是三学寺的主要建筑。不过,年9月3日,由于中殿发生火灾,只剩下两根石柱。现在重建的中殿最大限度与原建筑保持一致,一样的砖木结构,同样有五间房组成,进深三间,与前殿格局相同,建筑形式为三楹二暗,殿檐下斗拱装饰较为突出,斗拱上有精美的雕刻,别具一格。
(年时的海城三学寺藏经楼)
后楼为硬山式建筑,二层,石基,面阔五间,前有回廊。二层有栏板和木雕门窗,为藏书用,因此又名藏经楼。此外,寺内东西厢房各九间,硬山式建筑,前有回廊。在西厢房南头两侧建禅堂五间。山门三间,周砌桓墙。但钟鼓二楼早已不存在了。
(年,日军拍摄的海城三学寺山门和山门对面的古戏台(现已无),古戏台后面是城墙(现已无)。)
(年时的海城三学寺山门)
光绪三十一年左右,海城县知县管凤和大施改革,创办了全县第一个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施医所”,并在三学寺设立了师范学堂,着实鼎盛一时。新中国成立后,三学寺一度停用,曾经暂作为商店的仓库,后又改为海城县图书馆。在年2月4日海城大地震中,寺中建筑多处震损,后国家拨专款对其进行了修复,才保住三学寺。
躲过天灾的三学寺在年9月1日,寺内最大建筑中殿失火,大火肆虐近一个半小时,整个中殿除砖面围墙外,木制屋顶、门窗等全部烧毁。殿内余册图书以及桌椅、书架等无一幸免,损失达多元。最令人痛心的是,数百年的古建筑永远地离开我们。再次修复后,三学寺成为海城市博物馆。年,寺僧正式接管,三学寺才重新恢复原本身份——佛教活动场所。
海城尚王陵园,尚王陵园系清代平南敬亲王尚可喜的墓葬,位于海城市八里镇小新村东南的文安山上,即由马风镇东陵村之凤翔山移葬的清平南王尚可喜墓,建于康熙十五年(年)。整个陵园由王陵、祖陵、陵门、陈列室等组成,外有围墙。方向坐东朝西,陵园占地面积约70亩。陵寝正门两侧,石狮踞立,怒目张吻,雕镂清巧,高约三公尺,座以大理石,前立清圣祖康熙御赐神道貌岸然碑一甬,高五公尺,碑之右上侧列款为:平南亲王谥敬尚可喜,这碑现已无存。解放后尚王陵园列为地方文物,至文化大革命期间遭至毁掘。年2月9日,鞍山市人民政府公布尚王陵园为鞍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平南敬亲王尚可喜肖像(康熙时原画)画一帧(现存鞍山市博物馆,为国家级保护),现有复制彩照存于园内陈列室。)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于年生于海城,卒于年。明代天启三年(年)从军,天聪八军(年)举义,弃明归顺后金。皇太极在盛召见了尚可喜,授尚为总兵官,第二年被封为智顺王。年,尚可喜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年挥师湖北,年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赐金册、金印。年未,吴三桂于云南起兵反清,耿精忠举兵响应。吴三桂致书尚可喜,劝其反清。尚可喜将吴三桂的劝书反呈报给朝廷,以表中心。年,朝廷加封尚可喜为平南敬亲王。年2月,尚可喜儿子尚之信参加了反清,尚可喜被软禁,气愤而终。年,按照尚可喜的遗嘱,归葬海城。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了汗马功劳,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民国时期的海城尚王陵园)
陵园详细状况描述:园内方砖铺路,两旁立有:猪、羊、牛、马等石兽群及石人(翁仲)各二,相对而立。墓前门高二丈余,朱门列脊,颇为壮观,两侧红墙,饰以云龙。拾阶而上,进入墓穴,冢高一丈五尺,周围六十步,墓前修有拜台,放一汉白玉石雕,龙纹祭桌,石鼎一尊,有清以来直受保护。解放后列为地方文物,至文化大革命期间遭至毁掘。八十年代初,文物普查时,另以古墓群遗址记载(见《鞍山文物志》页),为海城市处文物保护地之一,因缺乏鉴定,未行文物列级。
(海城尚王陵园新影,图片来自海城市政府网。)
年由族人园其墓穴;年,由族人复其园廓;年由族人于陵前建纪念馆一处(两栋平方米),据此构成“尚王陵园”。年修建碑亭一座,用于保护“皇封神道碑”。年10月5日鞍山市人民政府为尚王陵园立文物保护标志碑。年4月对陵园进行绿化,栽种八棵古槐,由北京公园赠送。
海城析木石棚,位于海城市东南34公里析木镇前姑嫂石村,石板建筑,形状如棚,故名石棚。析木城石棚原有两座,相距约米一座建于山上俗称姑石,一座建于山下俗称嫂石,故称姑嫂石。嫂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年)被炸毁现已无存,姑石在山岗半坳,高约50余米的台地上。石棚呈长方形,整体高2.8米,是由六块花岗岩石板组成,均经过精细加工,其中四块大石板为支架,一块为石盖,一块铺地石,三块为立壁。一块半截石板南面为门,南壁前半米有一条石,一半埋于地下,一半露于地表,剖面呈半圆形。顶石石板最大,呈长方形,长6米,宽5.1米,厚约0.46米,重约四十五吨,朝南偏东36度。
(日伪时期的海城析木城石棚-“姑石”)
(年拍摄的海城析木城“嫂石”)
(上世纪30年代日本考古队拍摄的析木石棚-“嫂石”,当时已经毁坏,只剩一片碎石。)
在巨石盖、东西两壁都有加工痕迹的凹槽,特别是在南壁支石的上端,有较为规整的两排小圆窝,系人为加工而成。石板下出土有夹砂红褐绳纹陶片和灰陶片、细泥红陶片及石器。它是古代氏族部落酋长、首领或奴隶主贵族的巨石坟墓。其文化年代为我国青铜器时代,即初期奴隶社会和发达奴隶社会时期的产物。
(海城析木城石棚旧址,图片来自百度旅游。)
海城火车站,目前为长大铁路二等站,属沈阳铁路分局。始建于年沙俄占领时期,俄式风格的小型站舍,与中东铁路上的部分火车站站舍形式相同,当时为三等站。日俄战争之后被日军占领,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接收。年6月扩建候车室平方米。年2月4日地震震毁后重建,现在的海城火车站站舍即为年地震后重建的。
(年8月,日军占领后的海城火车站。)
(「満洲写真帖」(大正15年4月15日再版 東京堂)より『海城ノ停車場』)
(上世纪30年代时的海城火车站)
(上世纪30年代时海城火车站周边的附属站房)
(日殖时期,海城停车场内一列正在经过的列车。)
(日殖时期的海城火车站,图片摘自《满洲日日新闻创刊满十周年纪念写真贴》。)
(年时的海城火车站,图片有些不清,能看到水塔、站牌、站舍的屋顶等等。)
(年,海城火车站列车上的难民,当时正值内战时期。)
(网络图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海城火车,当时站前正在举行欢迎...的仪式。)
(网络图片,年海城经历了一场大地震,老火车站也在这场灾难中毁坏了。年新建了火车站,并一直沿用至今。)
(年1月拍摄的海城火车站)
海城日本满铁守备队和野炮兵联队,日俄战争之后,日军在海城设置满铁守备队和野炮兵联队。年春,日本开始向中国东北调动兵力,进行战前军事部署。其中海城驻骑、炮、工兵各1个联队。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组织了所谓“营口善后委员会”,指定日人古川等充任咨议,进行反动统治,残酷地杀害革命者和无辜群众。9月19日上午8时左右,驻海城车站日军守备队1个中队,携带机枪将县政府包围,公安局及警察大队的枪支被缴,弹药被收。县长、公安局长被押往日本兵营,海城县被日军占领。22日,日军守备队2个中队开到牛庄,控制了市镇。
(日占时期的海城日本守备队)
同时,驻海城的关东军炮兵第2联队于9月19日2时在联队长河村圭三带领下赶赴沈阳援助日军,9月20日,第2联队的1个大队在长春集结,准备向黑龙江进发。现在,在太平洋上的塞班岛,有一个地方被称为“万岁崖”,其附近竖立着一座“旧满洲海城山炮兵第二十九联队第四中队慰灵碑”,可见当时在海城还驻扎过日本山炮兵第二十九联队。(网上搜索,在海城还驻扎过关东军炮兵第9联队)
(日伪时期的海城日本野炮兵联队)
海城箭楼子村,海城箭楼村位于海城市海城河南岸,南外环公路以北,地处城乡结合部响堂管理区。年日俄战争时期,此地是重要战场,俄军在此处修有工事,日军第二军司令部及其他重要部门在此驻扎三周之久,箭楼子村当时成为了日军的重要基地。目前的海城箭楼村,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村民富裕,全村人口人,耕地面积亩,农民人均收入元,具有20年养殖观赏鱼(金鱼)的历史。
(年8月,日军占领的海城箭楼子村。)
海城烟叶检收场
(上个世纪30年代,位于海城的烟叶检收场。)
海城县衙、县公署,年明(洪武九年)置海州卫,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清世祖顺治十年(),改海州为海城。隶属辽阳府管辖。顺治十四年()辽阳撤府,改属奉天府(今沈阳)。中华民国初期,划属奉天省辽沈道。中华民国十八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海城县隶属辽宁省为一等县。年日本侵占东北后,伪满政府改辽宁为奉天省,海城县遂改属奉天省。年,伪满政府撤销营口县,以辽河为界,其东划归海城县,西部划归盘山县......
(清末时的海城县衙,图片来自中国记忆论坛。)
(民国时期海城县知事廷瑞。廷瑞,字辑卿,蒙古正黄旗京兆(今北京)人。民国三年()任海城县知事。)
(年时的海城行政公署)
(伪满时期海城县公署新厅舍)
(伪满时期海城县日本参事官镰仓岩)
(伪满时期海城县长常守陈。常守陈,字璞泉,沈阳人,伪康德三年任海城县长。)
(伪满时期海城县长陈荫翘。陈荫翘,字楚珊,辽中人,伪康德元年任海城县长。)
海城县志及编撰人员,县志是专门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志书。《海城县志》最早现于康熙二十四年(年),由郑绣知修纂。因时间久远,目前仅存“序”及“类目小序”。光绪年间,清知县管凤和修《海城县乡土志》,记事止于光绪三十二年(年),原书无修纂人及序。光绪三十三年(年),清知县陈艺于修《海城县志》,张文藻、赵中鹄、王壬林等纂,前有知县金衍海所作序。民国十三年(年)延瑞、孙绍宗修《海城县志》,张辅相等纂。栾骏声题签,卷首有王永江、王镜寰、佟兆元、廷瑞、戴文朗等序及例言、修志职名。
(民国14年夏4月海城第一次编撰县志人员合影)
伪康德元年,海城县公署编印《海城县地方事务概略》。伪康德四年(年)陈荫翘、常守陈等修《海城县志》,宋作宾等纂。有陈荫翘、常守陈、日本参事官镰仓岩、宋作宾序,有例言及续修县志人名录。伪康德元年(年),海城县公署编《海城县地方事务概略》,有当时任海城县长的尹永祯题签及序。伪康德四年(年),海城县公署编《海城县一般状况》。伪满时期,海城东语学社编《海城要览》。伪康德年间,海城县公署编《海城县公署要览》。
(伪满时期海城续修县志人员)
海城邮便局,砖木结构,外墙有着浓厚的俄式建筑风格,屋顶又有些欧式与中式结合的风格,沙俄占领时期建设,年日俄战争之后被日本占领,改为海城邮便局,具体信息待查。
(网络图片,日伪时期的海城邮便局。)
海城同泽中学位于海城市玉皇山下,座南朝北,南临海城河,现有红砖楼七栋,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原有的建筑有办公楼,建筑面积平方米,二栋宿舍楼建筑面积平方米,职业楼(教学楼)建筑面积平方米。校园内的四幢二层主楼均为主字顶式现代建筑。砖木结构,水泥瓦,水泥沙灰罩面。校内还有食堂、厨房、锅炉房、车库、警卫室等附属建筑,其中一部分为解放后新增建。
(这张照片有六十的历史。从背景看,这所学校大门挂着“辽宁省立海城中学”的牌子,后面的楼房却嵌有“奉天满州国立海城师道学校”字样。)
同泽中学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推行新政、培养人才,投资四十万银之所兴建。以“同泽”为校名,取自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旨在培养桑梓子弟,同仇敌忾,共报家仇国恨。
1年,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在皇姑屯,其子张学良为纪念父亲,培养家乡子弟,从家产中拨出银洋万元,作为教育基金,补助东北大学。另提40万元在原籍海城创立同泽中学。同年8月张学良聘请同邑人陈兴亚(东北宪兵司令)、范郎青(辽宁省议会议长)、姜雨田(边业银行总裁)、刘鸣九(辽宁事业厅厅长)、陈荫堂(海城县教育局长)等人组成筹备海城同泽中学董事会,张学良自任董事长,并由学校董事会推举孙恩元为校长,负责筹备选择校址、修建校舍、备置仪器、延聘教师、招考学生等事宜。县长孙文敷协助购得城东南玉皇山南麓的原亩产菜田亩,由基泰公司设计绘图监工,省内招标以18万元交由华商义川公司承建。年4月15日破土动工,年初正式验收使用。
年秋季开学,第一届招考高、初中各两班,当时校舍未交工,借用城内天齐庙搭盖临时木板房上课。年4月15日举行校舍落成典礼,张学良因南下,归途病卧北京未能莅临,陈兴亚代为出席剪彩。祝贺者逾千人。
该校当时虽属私立,但课业大纲多遵部订,唯设日语为第二外语,外加军体训练与武术课。校园周围当时掘土筑墙,遍植松柏,由于校址宽敞,空地较多,学生均分有菜园一块,聘园艺师领学生莳弄以供食用。校务组织最高决策为校董会,每年开一次会,学校行政设校长一人,下有教务、训务、体育、事务四处,各设主任一人。师资多聘自国内外大学优秀人才和富有教学经验的宿儒和文学家。因此,教学质量高于一般中学。当时的校训为“爱国、求知、诚朴、勤劳”。校徽以日出东山冉冉上升情景为图案。校歌全文“四面青山,一湾水碧,葱笼榆柳千章,看庄严黉舍,直在白云乡。吾辈藏修作息,幸得大好韶光。愿自励乃文乃武与世共争长。试看今何日?封豕贪狼。慨神州鼎沸,异种猖狂。男子汉宝俞腾芒,指黄龙痛饮,沙场上无衣三首与予赋同裳!
“九·一八”事变,日军进袭海城,该校遭受蹂躏,被迫停课。嗣后东北沦陷,东北师生不堪做亡国奴者相继入关,同泽中学约40余人在张学良领导下,借用北京西单皮库胡同北京社会局仓房,成立东北中学,立志抗日救国,从事光复故园。此后,同泽中学旧址曾办“奉天满州国立海城师道学校”,国民党统治时曾强迁省第三师范于此,几经沧桑,校园险些付之一炬。
(年,日本在中国东北伪满境内建立的中学—海城中学毕业式,柱着军刀的军官坐在主位,似乎预示着此时的学校,已经成为日本发动侵略的预备役基地。)
(同泽中学新影,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解放后,同泽中学重新回到人民怀抱,政府为整合教育资源,曾定名为“海城联合中学”,后改为“辽宁省立海城中学”,现在,这所学校又改回初始的校名“海城同泽中学”。半个多世纪以来,该校发扬“爱国、求知、诚朴、勤劳”之校风,为国家培养数以万计人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为记述张学良将军业绩,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同心同德,振兴中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年5月,海城市人民政府将同泽中学旧址列为海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文字介绍摘自百度百科-海城同泽中学(有部分改动)。
海城山西会馆,旧址位于海城西门外大街路北,今海城兴海管理区东侧,“三学寺”的西侧,南约1.5华里为海城河。座北朝南,正殿三楹,后殿五楹,大门三楹,钟楼、鼓楼各一,路南乐楼一座。山西会馆原为清代庙宇建筑,康熙二十一年()知县郑绣建,后屡经在海城的山西商人捐资修缮后改为山西会馆。民国三年重修后又改为关帝庙。年划规海城市文物保管所使用并开始维修。由于受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该建筑东西配房、戏台等破损严重。年公布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城西门外日军炮兵联队本部-山西会馆,摄于年日俄战争时期。图中右侧的城门是海城西门临清门城楼。)
(年8月,从沙河南岸远望海城西门,图中左侧雄伟的建筑就是山西会馆。)
整个建筑由山门、钟鼓楼、前殿、后殿、东西配房及戏楼组成,集悬山式、歇山式、硬山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平方米。
古朴的山门前有立体石雕大狮子两尊,三楹的建筑结构为歇山式。悬顶的屋檐下绘制有六幅古代传说故事,从东分别为:宁戚贩牛、巢父洗耳、仙人引鹤、王贾烂柯、采薇绘图、伯牙抚琴。两边的角门上分建有钟、鼓二楼,使整个山门看起来更加肃穆壮观。
(民国时期,张作霖视察海城山西会馆。)
前殿是山西会馆的点睛之笔,它建在石基的高台上,采用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正门额上有“关帝殿”三个大字,两侧各有“千秋正气”“万古英灵”的匾额。四根朱色圆柱上书有两副对联:外联为“亘古一人,大义参天”;内联为“赤兔青龙,忠义千秋”。房顶正脊上建有一座小庙,脊中间插有“穿天戟”三根,脊两端是龙形大吻。斜脊上蹲着砖雕跑兽:最前面叫“走投无路”,后面叫“坐地分赃”,中间叫“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旅居异乡的山西商人不但以自己的经济实力,更以自己的匠心独运,使山西会馆在海城这方土地展示着晋商独有的魅力与风采。
(民国时期,海城山西会馆内“关帝殿”前土匪合影。)
“先盖庙,后唱戏,钱庄当铺开满地;请镖局,插黄旗,大个元宝拉回去。”这是在当地流传甚广的一首民谣。这首民谣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山西商人在东北的生活,而且形象地展示了商业与戏曲的依存关系。当年的海城,由于晋商的喜好与支持,曾有过固定的山西梆子戏班。会馆不仅是山西商人聚会议事、处理事务的中心,而且成为当时东北传播关内戏剧文化的重要场所。相传,著名的海城高跷、喇叭戏等,就是吸收了山西梆子等外来艺术演变而成的。坐落于山西会馆路南的戏楼(乐楼)为单檐歇山式砖木结构,琉璃瓦盖顶,与关帝庙正殿相对应,中间庭院可容纳千余观众看戏。从乾隆年间起,每逢庙会,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秦腔、昆曲等都在乐楼演出。年后,戏楼因年久失修逐渐损毁。
(年8月,海城山西会馆中的神像。)
在殿前的一块铺地石上,刻有“同治十一年六月六日立(),山西会馆建,石匠张名扬刊”的字样。这说明关帝庙是同治年间才改作山西会馆的。民国三年重修后又改为关帝庙。
(年1月26日,海城山西会馆正门。)
该建筑群从年起,省、市政府先后拨款达百余万元和博物馆自筹资金近二百万元,先后对该建筑群进行了全面维修和重建,现仍有戏台没有恢复。山西会馆建筑群从建筑规模到建筑风格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看,都是海城市目前仅存的几处清代庙宇建筑群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年12月2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海城博物馆。其保护范围:围墙内及墙外东、西、北均为20米,南4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50米以内为二类建设控制地带。该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由辽宁省年八号文件公布。
海城厝石山公园和海城文庙,海城厝石山公园,位于海城市内海拔只有49.9米的厝石山上,占地3万平方米,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当时海城知县管风和集资两白银修建,当时名为海城公园,知县管风和亲为公园门、亭题字。明代成书的《全辽志》载:“海州卫城,周围6里53步有奇,高3丈2尺,城内有东山。”城里有山也算是一个奇观。山虽小,但树木葱茏,基岩裸露,在市井中自然形成了幽静的园林风景。山巅建有文昌阁,不知始地何代。辛亥革命后,社会风气开通,为给居民提供一个业余休憩游览之地。于是就文昌阁迤西南至山麓辟为公园。
(两张不同时代的影像,图中左侧二层建筑即为原海城公园内的文昌阁,现已不复存在。)
入门北上登山巅,文昌阁展现于前,阁为砖木结构,硬山两层楼房,屋顶似庙宇,高阁之面有花坛、亭台、水池等。园林点缀小巧玲珑,使游艺机人以此倾家荡产足。此园并不宽敝,但亭台楼阁俱备,花木繁多,怪石嶙刚,堪称胜境。山路旁有一木架,悬云板一块,铁铸,似锚。铭曰:大金天命十年乙丑(公元年)牛庄。以及清初努尔哈赤时代的文物,现藏沈阳故宫。
(民国时期,海城公园内文昌阁西侧的建筑群。)
位于公园正门的“琉璃影壁”,高4.39米,宽6米,厚0.8米,壁顶起脊两坡式,脊饰卷云形绿琉璃砖,脊下为绿釉琉璃瓦垄。檐头有圆形瓦柱和滴水瓦,脊两端各有一琉璃鸱吻。壁身分别有4个莲花垂柱头,上有豆腐方,五三一式,斗拱均为绿色釉点缀。影壁南北壁各有一方子,由吉祥图谱构成,四隅有卷草元纹和鱼纹等。方子内分别由松、竹、灵芝、梅花鹿等动植物组成。壁南面和图谱为:“鹤鹿同春”,“寒松劲节”、“板竹平安”;北面的图谱为“麒麟望日”,“封侯挂印”,“连升三级”的美妙意境。每个图谱,色彩鲜明,栩栩如生。在北面影壁的左上部雕有:“道光二十一年岁次辛丑仲吕月谷旦日建成修“的字样。无论从影壁建筑风格特色,还是琉璃的装饰,实为民间琉璃建筑珍宝。
(民国时期,海城公园正门处的“琉璃影壁”和海城文庙。)
(.1.26,海城厝石山公园正门的“琉璃影壁”。)
文昌阁旁有一酷似香炉的建筑叫喜出望外佛塔,又叫“字纸炉”(今惜字亭),据说是几个和尚修建的,炉内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玉佛,下层供历代官府烧毁文件档案的字纸用,功能类似今天的碎纸机。由此可见厝石山上曾经也是一个崇儒尊孔,文人学士径来不断的地方。
(民国时期,海城公园内的“惜字亭”及“歌风亭”。)
(图上标注为“海城公园之惜字亭及歌风亭”,其中“歌风亭”的样式很像今“去思亭”?)
(日伪时期的海城公园“惜字亭”)
(.1.26,海城厝石山公园小山坡上的“惜字亭”。)
去思亭位于厝石山公园南坡,它是为缅怀孙公斗楠而建的纪念建筑物,年筹建,年初落成。“去思”一语典出《汉书.循史传序》:“听居民富,所去见思”。在历史上,凡是留有政绩的地方官吏,一旦调离,绅民等总是要给修个碑、亭一类纪念建筑物,多用“去思”命名。亭为砖木结构,间施以石材。建筑物分为3部分:最下为亭基,以砖砌成,有台阶,外抹水泥。其中为亭身,六角六柱,俱为花岗岩所制。门西南向,其它五面绕以拦杆,内有环形长椅,最高部分屋顶,飞檐如翘翼,敷以青瓦,亭顶亦为青砖所制,屋顶内天井,雕梁画栋。正面高悬匾额一块,歌孙公政绩,也夹杂着对日寇的谀词。当门石柱凿一楹联曰:此亭固基坚不朽,孙公遗泽永难望。
(民国时期,海城公园内的“去思亭”。)
(.1.26,海城厝石山公园惜字亭附近的“去思亭”。)
从年建公园时,就建造了气势壮观的文昌阁,后来又将城东南的文庙移到山上,每年举行大型的祭祀孔老夫子的典礼,山上的他山书院落当时则是海城的最高学府。尽管海城文庙的建筑物毁于后来的天灾人祸,只留下文庙的后殿遗迹尚存,但海城人崇尚文化,敬畏字纸的传统却被保留了下来。
(年8月,海城东门内残破的孔庙。)
(民国时期,迁至海城公园内的海城文庙及文昌阁。)
(日伪时期的海城文庙后殿,建筑今依旧尚存。)
(.1.26,海城厝石山公园残存的文庙后殿。)
海城魁星楼,原址位于海城古城东南角的城墙上(今海城五中正门的对面)。为翘脊飞檐的双层六角阁楼,内奉魁星之像。原为“临溟八景”之一,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公元年),由知县觉罗觉文借重修城池之际修建的。历经一百五十年,这座六角楼几乎坍塌了。民国十二年(公元年),县知事廷瑞和教育所长李光前募款重修,改建为三层八角楼。一九六六年文革期间,一伙来自外地的“红卫兵”,以“破四旧”的名义,将此楼拆毁,并将楼内的木雕魁星拖走烧了。
魅星楼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早年间,凡都邑城池,都会在城之东南隅建楼,名曰魁星,以之弘扬科举。据《汉书》记载,魁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后称为主宰文运的神,所谓“魁星点状元”,因此建楼阁以便祭祀。魁星又名“璇玑”,北斗星的前四位,因为四星排列如“斗”字,故而得名。又叫“斗魁”。魁者,第一也。
(日俄战争时期至日伪时期的海城魁星楼)
今位于海城市南厝石公园内的魁星楼为一九九九年重建。老魁星楼为二层六角,重建后改为八角三层,楼高六层,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平方米、总高度22.4米。青转碧瓦,非檐斗拱,龙头吞脊走兽排列其上,一为“走投无路”,二为“跟腚扒倒”,三为“帮虎吃食”,四为“东张西望”,五为“坐地分赃”。翘起的檐头上挂惊鸟铃。风过,叮咚作响,别具丰韵。楼内为木质的“魁星”神像。绿脸金睛,举手翘足,形态可怕。身上刻有八字:克已复礼,正新修身。一手提斗,另一手执笔,似在点状元。
(年1月26日,海城厝石山公园内的魁星楼。)
一层四壁绘就祖国名山大川,为休闲娱乐场所;二层为观赏层,有当地名家书画作品悬挂,并伴有我国四大名楼的彩绘辉映;三层为海城文化人士交流艺术场所。四层刻有状元榜,自年高考恢复以来,海城高考前三名的考生名字皆刻在黑色花岗岩上,现已刻至年,并预留几十块花岗岩以待后者。五层为耗资10万元的魁星神木质雕刻,为后人瞻仰。
海城古城,海城在大明洪武九年(年)置海州卫,并开始修建海州城,在原有土夯城墙(辽代修的或是更早时期的)的基础上修建青砖城墙。清初和清顺治、乾隆年间曾多次修复海城城墙。当时海城古城建有五个城门,北门来远门,西门临清门,南门广威门。这三门有城楼。小南门,东门镇武门都没城楼。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八九五年一月十七日海城失守。日军占领海城后将海城四个城门上青石门额劫走,作战利品。有人曾在东京博物馆看到过。战后又用砖刻了门额,直到年海城的城墙拆除
(明朝时的海州卫城市图)
(民國13年()《海城縣誌》中的海城縣街市圖,可见城门、城墙、街道等。)
(年海城全景,为日本人拍摄,从照片中的海城河位置来看,这张照片可能是在同泽中学对面的玉皇山上向西南方向拍摄的,远处的山可能是唐王山。)
(年8月,从沙河岸边望海城南门、西门及城墙。)
(年从海城河南岸看海城南门外景)
(民国前的海城南沙河(现在的海城河)木桥及海城大南门城楼)
(年12月,日军侵入辽东重镇海城。该照片是从海城河南岸拍摄,城门是大南门,远处为厝石山。)
(日俄战争时期至日伪时期的海城南门及附近)
(海城小南门,具体时期未知。)
(民国时期的海城北门(来远门))
(年8月,海城东门镇武门。)
(日俄战争时期至日伪时期的海城西门及附近)
(海城城门外风景,具体是哪座城门不清楚)
海城河铁路桥,海城大白桥是一座钢筋混泥土结构铁桥,位于海城西南海城河(沙河)上,原为沙俄侵占时期建设,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日本侵略者又在原基础上进一步改建,大桥一直使用到建国后拆除。年4月15日新桥开始动工,年8月31日峻工,俗称“大白桥”。在年改扩建之后,大白桥成为十一孔桥,长.4米,宽26.8米,可并行四辆车,两边有一米宽的人行横道。桥用沙石、水泥和钢筋制成。桥体分为三部分,下为桥墩,有30多根桥柱支撑着桥面;中为大拱和小孔,大拱用来支撑桥面,小孔用来防洪排水;桥面上有一米多高的栏杆扶手,防止人们掉下去。
(「沿線写真帖」(明治45年6月 満洲日日新聞社)より『海城ノ軍橋』)
(年8月,海城沙河上,日军工兵第六大队士兵正在架设临时桥梁。)
(海城沙河木桥,猜测是建于满州国时期。)
(年,海城河上的俄國人修建的临时便桥(近处)和鐵路橋(远处)。)
(年时的海城河铁路桥)
(年8月,海城河上的俄國人修建的铁路桥,平时马车可以在上面通行。)
(年,海城河铁桥远景。)
(日伪时期的海城河铁路桥)
海城析木城金、银、铁塔,海城析木城金塔,位于海城市析木镇西北2.5公里的羊角峪西山腰上。塔北原有塔寺,名为“金塔大禅宝林寺”,又称金塔寺,寺院原来规模较大,始建于辽代,明代重修,寺内有万历年间的碑刻两甬,记载了其修建经过。
金塔为实心八角密檐的砖结构,13级、地面高度13.5米,迭涩内收的塔基是用18层青雕刻技艺别致,可谓独具匠心。塔座设计的美观大方,两层须弥座,每边长4.1米。第二层须弥座上施两层重瓣莲以承塔身。各面均雕乐伎、舞蹈人物、半身狮子。人物姿态优美,动物神态生动。八个角有砖砌圆柱。每面有一拱龛,龛内雕有坐佛一尊,神情端庄,两旁立胁侍。胁待人物栩栩如生,披戴璎珞,脚踏莲花。龛顶上雕有小宝盖,龛门上方雕有四垂大宝盖、盖上是飞天,飞天形体秀美,体态轻盈活泼,各种图案布局合理,构思和谐。13级塔檐变化较大,第一层檐下有斗拱。金塔饱阅人间沧桑,经多年风吹雨打,遭剥蚀较严重,上顶颓破,塔刹不存。金塔寺在“文革”初期被拆毁,现已荡然无存。
根据金塔的整体形制,技艺手法及塔座人像的契丹装束等特征,该塔被认定为辽代建筑。金塔的雕塑艺术,建筑手法十分优秀,对于研究辽代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年9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金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辽宁省文化厅拨专款对金塔基座进行了维修,使这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民国时期的海城析木城金塔)
海城析木城银塔位于海城市东南25.5公里,接文乡西塔子沟村北山上,建于金代,年进行修补。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银塔高约20余米,造型秀美挺拔。塔为六面九级实心密檐砖塔,塔基须弥座每面长2.8米,有砖砌仿木围栏,栏板雕有花纹,还有鹭鹚、虎、荷叶、水草等花纹。银塔座与塔身之间雕仰复莲瓣花纹。第一级塔身六角有砖砌仿木方形柱,上有柱头,补间四铺作斗拱,每面龛内有座佛一尊,两侧有胁侍,上有宝盖和飞天,塔顶砌有莲瓣宝瓶。塔下原有银塔寺,坐北向南,有大殿两层,为硬山式建筑。银塔寺有东西配房,山门两侧有钟鼓二楼,歇山顶。寺内原有万历四十四年(年)、雍正三年(年)、乾隆五十年(年)及道光四年(年)的石碑,银塔寺于“文革”期间全部被毁。
(民国时期的海城析木城银塔)
海城析木城铁塔,位于海城市东南20公里析木镇西北角,建于金代,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塔造型较小,高约10余米,为六面七级实心密檐砖塔,塔基须弥座早已破坏,座上雕仰复莲瓣花纹。塔身六角有砖砌仿木圆形柱,有柱头,补间四铺作斗拱,每面有砖雕立佛一尊,高约1.5米,上有宝盖。第二层塔身较矮,每面有砖雕小坐佛两尊,形态各异,其上各层密檐用砖叠砌,略有收度,塔顶为覆钵式,铁刹杆插于其上。铁塔雕工粗糙且破坏严重,年对塔基进行了修复,年地震后又进行了基础加固。塔后原建有铁塔寺一座,据道光九年(年)铁塔碑记,可知寺建较早,但现已不复存在。
(民国时期的海城析木城铁塔)
海城豆粨制造实况,海城地区,位于平原,旷野坦荡,百里丰疆,盛产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多种农产品。日伪统治时期,东北地区的大豆输出占世界第一,各地大豆的副产品加工也异常繁荣。
(民国时期海城豆粨制造实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