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谈了两个40年,一个是国土空间40年,讲了5点体会;另一个是地质工作40年,内容分3个部分:NO.1第一部分3个前提
(一)主题词:地质工作
主体是地勘行业,这是一个难题,不容易讲清楚。过去有一个二元结构:油气地质工作领先,非油气地质工作滞后。非油气矿业“改革开放双滞后”。以后有一个三元结构,公益性地质工作后来居上。我不知道以往的二元结构有什么变化,新的三元结构站不站得住?
(二)大国土、大资源(含能源)、大地质“三大”核心
年,国土资源部搞了一项国土战略研究,总的研究深度不够,但以“三大”为引领可取,坚持下去是有意义的。年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但国土资源和国土空间作为两个基本要素依然存在。
大国土:过去主要指面型国土,现在提出“向地球深部进军”,引出了体型国土,是全空间性的、立体化的,内容大为丰富。中国尤其如此。
大资源(含能源):对原国土资源部和新设立的自然资源部都很对路,因为它们不是管小资源的,对多门类、多样性自然资源及其多功能组合管得比较宽,要整合;在管理内涵上,有的要延伸。
大地质:作为现状和发展方向完全可以。无论公益性、商业性地质工作都比以前大,未来还会更大。
“三大”如再讲全一点,还可以加一个“大生态”。中国的生态多样性可称世界第一。国土、资源、生态均与地质相关。
(三)40年联系到70年中国地质工作分期,初步设想分6段第一段是“一五”计划(~年),主要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地质工作总体上大发展(被誉为“第一个春天”),但开局体制不顺,政府包养地质队伍吃“大锅饭”(“一五”3年后产能过剩)。
第二段是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年),共18年,有曲折,走了弯路。“大跃进”时期“以钻探为纲”,地质工作偏离方向,“浮夸风”对地勘行业是致命性的伤害。20世纪60年代初,地质工作第一轮产能过剩,队伍精减撤并。国家计委地质局宋应副局长继而总结经验教训,拨乱反正,调整提高。“文革”10年,负面的东西更多,经济濒临崩溃。
第三段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年),开始转型。中国经济起飞,地质工作恢复而改革力弱(初次引入公益性、商业性分类),恢复地质部,再改为地质矿产部(年)。地勘行业出现二元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出台(年)。年美国出版《地球系统科学(ESS)》专著,被誉为地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这10年我国地质工作总体没有跟上,已出现资源“瓶颈”。
第四段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10年(~年)。中国经济持续顺行,年在北京召开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年地勘行业开始第二轮产能过剩,年地矿部撤销,并入国土资源部,地勘队伍属地化(运行机制未改),陷入低谷。
第五段是~年,共15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增长提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加快,对能源、原材料、水资源过度消耗。地矿部荣获“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年)。
第六段是以召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年开始经济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海洋强国,在全国消除贫困,对地质工作都有带动作用。目前第六段临近结尾。
改革开放40年,非油气地质工作改革不到位。21世纪以来,曾预计“十一五”迎来地质工作的“第二个春天”,但终未出现,“十二五”时地质工作改革存在三大遗留问题:①非油气地质工作“改革开放双滞后”(年),商业性地勘单位自选“公益化”(年);②世界最大地质队伍(“百万大军”“百局千队”);③地勘行业三次产能过剩(年、年、年)。三大遗留问题继续发酵又会如何?
NO.2第二部分10点看法(一)地质工作的先行性与全过程性
这是观察地质工作的两个不同视角,前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来了,把地质工作的功能定位于“开发矿业”;后者到50年后,温家宝副总理年在新中国地质工作50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提出“地质工作贯穿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并要求扩大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亦即“大地质”思想的萌芽。地质工作首尾闭合于“开发矿业”的全生命周期。
比如甘肃白银厂铜矿,是地质部地质队在“一五”时期发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拿下的第一个铜、硫大矿,可以说是“先行的先行”(一次性的,5~7年)。从露天矿采矿(年)到闭坑(年)用了25年,原想再找一个同类资源基地,惜未如愿。我们不仅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