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红尘之外中的亲情纠结

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中国转型中亲情的爱与痛、内疚与亏欠——解读林萧诗集《红尘之外》中的“亲情时光”

亲情作为一种极为稳固的情感纽带,在人的情感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说到亲情,人就会感觉温暖、幸福、依恋。因此,亲人之间因外因不得不短暂或者长久分离时,便产生了思念、回忆、内疚、亏欠感等情绪,为人带来惆怅和痛苦。古人只有那些赴考、出使、迁谪(宦游)、乡旅、征戎等原因,才会背井离乡,远离亲朋的人,内心才能体验到离愁别恨的焦虑与苦闷。

诗人林萧

然而,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转型,让社会流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一方面,纵向向上流动,农转非的职业转变;城乡个体劳动者阶层出现;城市改革为有知识、有才能的人提供更多的提升机会。另一方面,出现水平流动,内地大规模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大城市和闽粤两省人口向海外流动。中国社会涅槃犹如人类青春期逆反与躁动一样,人口的迅速流动引起代际关系变迁,迁徙是一个蝶变、蝉蜕和从零开始的新起点,是经济和情感双重影响下的家园重构和情感重构。离愁、别恨,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以及空村现象,只是一个时代亲情境况最现实的外在症状。跳出农门的人,无疑共同经历了乡土解构与煎熬,其间的压力、亲情的爱与痛、内疚与亏欠,在林萧的新诗集《红尘之外》的“亲情时光”中可窥一斑。

林萧诗集《红尘之外》(左)

一、“诗人”对于父母的内疚与亏欠

血肉亲情是人类核心情感,列数情感第一梯队。“诗言情”是诗歌的重要本质之一,提到讴歌亲情的诗歌,不仅会想到孟郊的《游子吟》、杜甫的《春望》,还会想到现代诗如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老刀的《大雪之后》写父亲“他的胳膊/瘦得像鸟的翅膀/感觉稍不留神/他就会从/我的手上飞走”。

只要人类还在,对父母的亲情书写就不会停止。林萧的“亲情时光”带着鲜明的时代性印记自然地汇入这条浩浩的河流中。诗歌《回报》,从特定的时代语境中重新思考了“子欲养”这个古老而敏感的亲情,诗绪由此而生。面对亲密关系中父母身体的衰老和疼痛,诗人没法代受的痛苦,只能借假想“把我的好胃口/拿去”给父亲,“把我的好睡眠/拿去”给母亲,把(唯一遗产)“父亲的风湿痛、关节炎/母亲的偏头痛、肩周炎”产生的“所有的疼痛/留给我好了”,这些“足够”“我”“咀嚼”“一生”来聊以慰藉心中之痛。

是呀!这个时代,多少学子,因为求学、工作,在城市立脚打拼而无暇顾及曾经身板硬朗而健康的双亲,转瞬就满头白发,一身病痛。看着父母眼角眉间的皱纹,看着他们因为岁月磨砺而疼痛的身躯,多么希望时间能走得慢一些啊。这首诗,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字词间连成一条鱼线,鱼钩钓住了诗人的心,字里行间纵横着诗人的疼痛和无奈,凸现诗人面对日益衰老的父母,有心无力。而这,是当下从农村迁徙到城里的第一代新城市人都有的时代之痛。他们是新城市、新秩序的建设者,在城市进程中扎根,徒手打拼“家天下”,背负着开疆破土般的“创始人”的艰辛,忍受背井离乡的乡愁和亲恩难报的痛苦。他们被时代洪流裹挟,背负着父母殷殷期盼,带着一股一定要走出农村去的劲头,一代一代接力,直到把以家族群居的乡村迅速瓦解变成“空村”。

“亲情时光”中,诗人的情感是清晰的,也是敏感的。如果说诗人对父母情感在上一首诗中,仅限于单向性情感的话,那么,在诗歌《39.5℃的体温,0℃的雪》中,这种情感跨越双向性纠结、冲突,成了母与子、父与女之间多向交叉的、更为复杂的亲情关系。雨天,诗人带着高烧“39.5℃”的女儿,医院的途中,接到“0℃的雪”母亲的电话,“过年”两字又将这种情感置于一个特定的、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团圆”节日。面对电话中母亲轻声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过年?”母亲的牵挂和诗人正在焦虑中怀抱高烧的女儿挤公交的矛盾设置,不用什么想象力和阐释,就能感同身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纠结与撕扯。

《39.5℃的体温,0℃的雪》的诗题就是一对矛盾,“体温”代病痛中的女儿,以“雪”代母亲头上的白发,同时,“39.5℃”“0℃”也可以说是诗人的焦虑跨度,又是诗人工作地与故土两地距离的隐喻。诗人搂着高烧的女儿,狠心地对母亲说再见时产生的矛盾心理,导致一种悲怜情绪。诗人“眼眶潮湿”把难忍的心酸咽下,不免让人看到诗人独自吞下“寒冷交替”的无奈、仓惶、无助与忧愁,是隐忍痛苦“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情感。

二、父母辈的孤独和情感依赖

诗人从小时候为奶奶读《小叔的信》,“每次刚念了开头,奶奶已泣不成声”,“仿佛只有哭泣时她才离幸福最近”中看到奶奶对在外地打工的小叔的思念,“她还有一个永远年轻的名字,叫妈妈”,看到了什么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母爱。所以,相对于感性情感而言,这对诗人在《只有母亲知道》,《栽乡愁的母亲》以及《......0℃的雪》中,对母亲的认知、行为、情感体验的体贴和理解有部分理智的影响。如果说子女进城是主动的选择,而父辈们的进城则是被动的选择。父母老了,从情感到身体都越来越依赖在城里工作的孩子,渴望得到关心,代价却是不得不离开土生土长的土地,以及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就像在城市里生活时间长了的人,即便是节日回到乡下,就会产生待几天就有待不下去之感一样。

老人有自己几十年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有自己左邻右舍的“朋友圈”,对一辈子打交道的土地有深厚的感情,中国传统自古就有“叶落归根”的说法,人老不离乡。这些,都是他们割不断的情感,现在却因时代变革,衰老与健康问题,不得不随子女进城。这种情感的纠结与痛苦,又有几个子女能懂呢?诗人通过白描式写作的抒情性,让我们看到了在阳台上栽葱栽蒜《栽乡愁的母亲》,是母亲抚平离乡创伤的妙药,了解他们身处迁徙旋涡,困惑、迷茫、孤独和不适应,以及他们生命情感与现实的无解与和解。虽然,他们在乡下与儿子两地分离时,背负思念孩子的痛苦,当真正老了和儿子一起生活在城市里时又故土难离之间的互相矛盾。

父母辈的爱情是内敛的、内向性,平平安安如山间流水,一辈子都没有在人面前拉过手的父母,在《父亲牵起母亲的手》篇章中,进入城市生活后,父母之间的情感细微变化,让心思细腻的诗人心生感慨,诗人突然就留意到了“芦苇在河边抬起纯白的头/父亲牵起母亲的手缓慢行走/从白天到傍晚都没有放下”的这个细节,思路由外向内转,回忆起父母“年轻时”,诗人不仅“从未见他们牵过手”,而且“父亲的手”还“偶尔揍过母亲”,“有几次还将母亲一把推出家门/而现在”,面对“一场病痛后颤巍巍的母亲/父亲的手主动伸出去充当了她的拐杖”。上一辈人因随子女进城,父母之间孤独相依的情感变化,诗人并没有被沉思性思维去追寻哲理性反思所牵引,而是直抒“走累了,他们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坐下来/松开手去拨弄对方头上的白发”,这种流水般自然而然的“少年夫妻老来伴”的生活,不就是晚年幸福吗?

许多时候,儿子与父亲之间总有些格格不入,没有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来得自然轻松,有时也因为两代人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而产生障碍。然而,在林萧的新诗集《红尘之外》的“亲情时光”中,我们没有看到这种格格不入,而是看到诗人对父亲的关爱和对父亲感受的体谅。诗歌《父亲,我想偷走你身体里的锈》中描写了父亲的一生,有“月亮还在树梢做梦,手握镰刀的父亲将一茬茬青草放倒”的父亲形象,有面对父亲“跑不动了”“突然停下来的步履蹒跚”,而“我”作为儿子,“必须抛弃尘世所有的软骨头”的生命接力。同时,“进城不到半年就生病发烧的父亲,眼里落满了灰尘的父亲”也揭露了这个时代,作为“垫脚石”奋力供养孩子,一心将孩子送进城里的父辈,老了后从土地里拔出根来的疼痛,乡土眷恋,远离乡土的“殇”让现世生活中一切都具有了“不可靠性”。从他们这代人身上,从父亲“生病”我们看到的不是“人挪活”,而似“树挪死”的被动和怜悯,他们的牺牲和情感依附与让步,让他们更快地苍老了。“进城不到半年就生病发烧的父亲,眼里落满了灰尘的父亲”,父辈的“病痛”造成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惶恐和不安,一种莫名的悲哀挥之不去缭绕心头。

三、诗人对女儿的关爱与内疚

“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都市化给新城市人带来更多事业成功的机会,同时,也造成了压力。子女教育产生的浮躁、焦虑、困惑、迷茫和不安,在信息时代的家庭教育,新型亲子关系的建构,随时会出现的不可把握的“战争”,矛盾与冲突无处不在。

《战争》中诗人对女儿“好话说了一箩筐/她还在房间里折纸”,如果是闲暇时间,这或许是愉悦的亲情时光,因为午睡而起了冲突,一位“连续加班至深夜”身体疲累的父亲困意绕身,却还是要与女儿“周旋”,要求女儿午睡,而女儿刚好玩得正欢,无睡意侵扰,只是因为到了午睡时间,而被打断或者被强迫,自然是不听话的。这是一场因教育焦虑而产生的人为战争,所以,诗人败下阵来也是必然的。

好在,在《女儿的飞机》一诗中,我们看到了父女之间祥和温馨的动态画面,“从午睡中醒来/女儿叫嚷着爬上我的肩膀/想要坐一次她的专用飞机”“朝左——朝右——”女儿一边指挥,一边“呜呜——轰轰——”开心大笑。以及诗人想趁女儿还没有长大,还能飞起的爱怜之意,而“女儿不顾一切地跳下去/奔向了客厅电视机/把一架飞机扔在途中/飞机的双手还举在头顶”的怅然若失。这样的亲情不需要修饰渲染,就生动迷人如在眼前。

成功融入城市中的第一批农民子弟,成了新一代城市孩子的父母。他们由于自身受益于“知识”的价值,虽然,身处在一个经济和阶层、地位的爬坡期,在压力特别大的状态下,除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想法,对于孩子教育也不敢有丝毫放松。他们有文化有很好的学习知识的经验,再加上以往商业社会中,某些私人教育机构为了揽利不要让“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的宣传,更是加重了他们纠结、焦虑的情绪影响。其实,他们是在逼迫自己又逼迫孩子。他们有的愧疚于没有时间陪孩子玩,为不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而痛苦,对自己的要求亦过分严苛。

《与女书——写给八岁女儿》中,诗人用细腻的笔墨和情感系统地回顾了对女儿“八年来所有的爱与忏悔”,“每天在工作与生活的夹缝穿行”的疲累和应接不暇、有心无力的错失,让诗人“被生活湮没多年的泉差点汹涌成河”。多像一幅“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怜子画卷。所谓的最好的家庭教育,都是影响、熏陶的衍生品,父母做好自己,孩子便会因为对父母的尊重、信任和崇拜而去追随和模仿。如此看来,林萧对女儿成长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sstzk.com/ysbj/13454.html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肩周炎的临床表现都有

这也是肩周炎的临床表现之一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查看详情】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比较常见的肩周炎的早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患上肩周炎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了……【查看详情】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比较常见的肩周炎的早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患上肩周炎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了……【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