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自觉在经济活动和物资产品中注入文化内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标准

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任务。掌控文化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建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对创新文化发展模式,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桎梏和体制性障碍,增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A建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破解发展困难,创新发展模式的新宝贝,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局,是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必定要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层而持久的动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定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一切潜能,激活人的历史创造精神,从而为实现科学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创造不可缺少的主体条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实现全面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我国人口资源国情和社会性质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创新发展思路,从过去以物资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转到物资资源与文化资源相结合、外源与内源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模式上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进程,是推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进程,在推动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文化贸易、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发展的同时,自觉在经济活动和物资产品中注入文化内涵,使经济发展不但实现量上的延续扩大,而且实现质上的奔腾提升,走上一条人性化、效益高、消耗低、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构成和发展,我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加深,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属于综合国力的新判断;十六大提出了党要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新的历史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强发展先进文化能力建设的战略要求;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作出了全面部署。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到达了新高度,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和途径的认识到达了新高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到达了新高度。

B文化生产力的内涵特点

马克思曾在不同的语境中用了“精神生产力”、“主观生产力”、“个人生产力”、“联合生产力”等与物资生产力既联系又相区分的、反应人的文化气力的生产力的概念。整体来说,文化生产力就是人类在现实的文化实践中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能力,它以文化人为主体性要素,以文化资源为客体性要素,以科技手段和思惟方式为中介性要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一种产业化的气力。精神生产从物质生产中分离造成了文化生产力的第一次奔腾,而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在新的条件下的结合造成了文化生产力的第二次奔腾。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文化生产走向专业化、标准化、批量化和联合化,构成了文化产业。这类产业化的文化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持,以人材为基础,集中体现为经营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文化企业大量出现并不断走向集团化经营。文化的产业化必定打破行业壁垒、地域壁垒和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壁垒,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相互联结,摆脱封闭运行、自我循环发展的状态,构成不断扩大的文化产业链条和不断优化的文化产业结构,实现集约化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产业化在大大扩大文化发展空间,增强文化对其他产业乃至全社会辐射力、影响力的同时,又将引发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断分化,不断转化,不断重构,引发对精神价值和物资价值乃至人的价值的重新评判和重新理解,引发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的活动方式新的转变。

文化创造力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为文化生产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文化创造力充分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自由能动的本质特征。文化创造与狭义的文化生产不同,狭义的文化生产是量的范围扩大,而文化创造是新质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化消费不同,文化消费常常是群体性的认同进程,而文化创造是发挥自由个性的进程,是求异的进程;与文化传播不同,文化传播是原有文化在空间的扩大和时间上的延续,而文化创造是原有文化的否定性环节,是扬弃和奔腾。但是,文化创造又不能游离于文化的实践进程,它作为能动的、否定的气力渗透于文化传播、消费、交往、承传的各环节当中。是不是重视和培养文化创新能力,决定了每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期的生存发展能力。

C转换思惟和体制创新

变革思惟方式,提高文化原创力

思惟方式是文化创新的直接杠杆。作为在几千年实践活动中构成的思惟定势、思惟习惯,归根结柢要根据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要求进行革命性转型。

首先,要确立实践性思惟。实践是文化的源泉。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实践课题,也是最大的文化课题。要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汲取文化创新的源泉,以实践为标准检验文化创新的成绩。大胆应用资本、市场、股份制等体现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各种手段、机制,发展文化资本和文化市场。其患白癜风可以要孩子吗次,要确立批判性思惟。文化批评为文化创新开辟道路。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种种文化演化趋势,每文化主体都必须以批评眼光重新审视本身文化的历史方位、时期取向和实践价值,自我超出。文化批评为避免文化异化提供价值导向。资本和市场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生产率的有力杠杆,但是文化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又可能产生偏离文化本质的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的偏向。因此,要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的效力和公平的互动中保持必要的张力,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最高标准,让文化发展的成果为人民群众同享。再次,确立多元发展思惟。人类文明进步是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人各种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文化共同体、文化价值多极竞争多元融会的结果。多元发展思惟要求充分尊重民族、群体、个体的文化选择的多样性,做到异中求同,同时又做到和而不同,营建兼容并包、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生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开辟广阔空间

当前,我国文化生产方式与管理方式的体制改革由于认识的滞后性和体制的复杂敏感性等缘由相对滞后,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明显不适应,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明显不适应,与政治文明的发展明显不适应,为此,必须牢牢捉住文化体制改革这个中心环节,为文化生产力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使之成为产权明晰,具有自主发展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市场竞争主体,成为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其次,推动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必须打破按部门、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分配文化资源和产品的体制障碍,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职能转换和资产重组,做大做强行业龙头企业。再次,构成竞争有序的市场调节机制。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闭和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增进文化资本和文化要素的自由活动和公道配置,构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最后,加快发展支柱产业。根据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和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一是要优先发展基础产业,即科技业和教育业(包括教育事业和教育产业);2是加快发展龙头产业,即广播影视业、报刊业和出版业;三是做强传统产业,包括旅游业、娱乐业、体育业;四是做大新兴产业,即会展业和信息咨询业。与发展支柱产业相配套,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使之成为龙头文化产业的孵化器和文化企业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构建文化创新体系,催生大批文化人材

恩格斯指出,文化和社会的大变革必定是呼唤伟人并产生伟人的白癜风有什么症状伟大时期。人材是文化创新之本,而文化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尽快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文化发展规律和人的创造活动规律,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要求的科学的文化创新机制,这些机制包括:科学计划机制,竞争激励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条件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还要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文化传播交换机制、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机制等等,从而构成一个科学有序而又充满生机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新体系。(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

图:全国木偶皮影比赛上由广东木偶剧团提供的参赛节目《长绸舞》 侯恕望/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sstzk.com/jbyf/103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