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1分,开始今日文章。巴菲商学院开设投资专业课程,只会讲两门课程:如果面对股价波动;如何估算内在价值。本书1到页也是这两个内容,后面都是案例分析。唐朝先生以20年的实战经验和思考,以期让初中文化水平的人,也能读懂。个人读完,觉得对于一点财务基础都没有得人而言,难度估计还是挺大。如果按照这两个板块写两篇读书笔记,只有抄书一个办法。复读完成后,反复思考和翻阅,决定打散文章结构,分成几个部分。投资知识、股票知识、普通投资者的道路、优质企业特征、估值理论、快速估值法6个部分。就像一个伴读小书童,最核心的,想通过自己的整合和摘录思考,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今天是第一部分--关于投资一、投资的定义投资的定义,套用巴菲特的定义是:投资是为了在未来更有能力消费,而放弃今天的消费。这里面包涵了两个核心内容,1、未来购买力是增加的,即钱是通过投资必须增多的;2、延迟满足,延迟消费。必须控制今日消费欲望,不能赚1万花1万。如果钱都在今天消费了,就没有钱用于投资。消费和投资的核心区别就是消费后钱就没了,而投资是让钱增加或让赚钱能力增加的过程。比如买课程学技能,也是投资,它会提高个人的赚钱能力;而用钱买了品牌包包,就大概率是消费,比起包装外在,显然提高知识能力,是更准确的投资。《巴比伦最富有的人》推荐阅读,哪怕每月存下收入的1/10,都会有了财富的种子,而核心在于,分清“必须消费”和“欲望消费”。二、投资是终身的事情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我想起自己学保险知识。老师说每个人都在买保险,唯一的区别是:在自己钱包里买的保险没有杠杆,需要万就是万。而在保险公司买的保险有杠杆,0块,遇到事情就能抵万用。个人认为:买保险本身,就是投资的一种,用最小的钱,规避最大的风险。卡尔.理查兹在《理财最重要的事》中提到:“没买保险的人,没有资格理财。”意外、疾病,都是随时会打乱投资计划,需要大额资金的地方。若想长期理财,必须有基础的保险保障。就像每个人都买了保险一样,每个人都在投资。未来不可测,工作可能会失去,身体可能会生病,都会尽力储蓄一点。储蓄下来的钱,放银行、买房产、买黄金、买国债……即使活期存款,也都是投资。也就是说投资这事,是无论正视不正视,都是时刻发生的事情。唯一不同的就是未来消费力的差异。唐老师用50年投资对比,一眼就可看出差别,本金都是1万元为例。年收益3%,50年后1万元变4.38万;年收益7%,50年后1万元变29.46万;年收益10%,50年后1万元变.39万;年收益15%,50年后1万元变.66万;年收益20%,50年后1万元变9.44万;现代人平均寿命大幅提高,《百岁人生》里都有论述,按照现在平均年零75岁计算,25岁时有1万元是很容易的事,关键75岁时拥有多少,那是个伟大的差异。普通人,投入几年学习的热情,到达10%还是可以的。每个人的收入,只要努力做好工作,大概率是逐渐增加的过程。唐老师又算了一笔账,我只取普通人都在做的(收益率3%)和努力后能够实现的(收益率10%)两种。甲乙两人,都在22岁,拥有1万元投资本金,之后每年,都从工资收入中省出3万做投资。60岁后,不再投资,每年支取万用于医疗、养老和消费。80岁离世时,财富差异如下:收益3%,60岁时财富值.5万,63岁时-91.6万元,破产;收益10%,60岁时财富值.7万元,63岁时.5万元,80岁时.5万元。只要收益提高到10%,就可以安享百万支出的晚年,离世还可以给子孙留下巨大财富。唐老师家大业大,以年消费万为例。普通人减1/3就可以,那意味着每年增加1万投入,年收益10%,60岁财富.56万,60岁后年支出30万,离世还可以给子孙留下.5万。这大概率是每个人都可以奋斗的目标。这一切差异,不在于工作时赚多少钱,而在于他们选择将体力和脑力换来的财富配置在哪里。22岁有1万,容易;23岁后,每年投1万,门槛不高;关键就在于愿不愿意,去学习投资。有人会说投资有风险?林园老师说的话我很喜欢:“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年1万块钱算风险吗?有巨大的收益的资产,你生生错过,才是最大的风险。”而以我个人经历,投资越早越好,本金少,赚钱能力强,即使学习犯错是必经,也损失有限,一旦学成,收益无限。当在某个行业优秀了一些,有了数量客观的积蓄的时候,人会低估跨界难度,一旦损失,数额巨大。三、投资的意义看到上述对比,就可以看出投资的第一个意义:一定要把大部分的钱,配置在高收益的地方,长期下来,获得更多的钱;投资还有第二个意义:那就是获得“睡后收入”,这是财富自由的核心根基。普通人的收入,都是通过售卖时间实现的,上班、打工,获得工资,这是睡前收入,一旦失业或身体不满足工作条件,就不会在有财富增长;而睡后收入,是即使人不工作,钱依然在工作。“睡前”“睡后”两个管道进钱的人,显然就会焦虑更少,心态更好;只依靠睡前收入的人,就会焦虑更多,不敢停下来。即使睡前收入也有把一份时间卖一次和把一份时间卖N次的区别,写书、录制课程,都是把一份时间卖N次的过程,就把睡前收入转化成了睡后收入。没学过,根本不知道,所以前半生地产行业做得很好,但没能写出书售卖多次;余生,不管在哪个行业做的很好,都要努力写成书,把时间售卖多次,这也是我即使写的不好也笔耕不辍的原因,我不想同样的遗憾来两次。估计写到这里,每个人都会对10%的收益充满向往。要想走向10%,得先知道投资哪里可以获得10%的收益,即先知道投资品的类别和范畴。四、巴菲特对投资产品的分类第一:现金等价物包括银行资产、货币基金、债券等。这类资产最大的特质就是安全,但巴菲特认为他们最危险,因为在法币时代,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购买力确定会不断减少的资产。安全往往意味着不愿意学习和进取,宁可让财富不断缩水,也不愿意学习。第二:实际不产生任何收益的资产,但买家认为未来会有人用更高价格买走。比如黄金、艺术品、收藏品、古董,都属于此类资产。特点就是资产不产生任何现金流,买了唯一的期望就是有更多人想更高价要它。黄金投资,长期下来资产收益率甚至低于债券;艺术品、收藏品、古董,对于普通人来说门槛就太高了。第三:有生产力的资产,比如土地、房产、公司、股票等。这类资产本身会有现金流产出,比如土地可以种出农作物、房产可以出租受益、公司可以创造产品和服务换回财富、股票本身就是公司股权的一部分(可以享受分红)。这类产品在产出基础上,还可以转让。显然第三类资产,因其产出与转让的兼具性,是普通人更适合的投资品类。可以成为公司股东、可以购买房产、可以购买股票,既有现金流,保证日常资金使用,又能放眼长期收益。房产历经20多年发展,城市化进程率的提高,投资资金的门槛增加,面临收益率的不确定性。股票投资,就成了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的技能和投资品类。一句话概括:投资,就是比较不同资产收益率,然后锚定收益符合自己性格特点和预期的品类,建立有现金流的资产,深入学习并践行的过程。唐老师的书股票是贯穿始终的,我努力分板块进行,今就总结到这,明日走进股票知识部分。15:06分,文本完成;15:29分,编辑修改完成。没有概念的飞行,是无头苍蝇;没有行动的概念,还是无头苍蝇。有了概念,只要着手做,路就好走多了。over!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