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城名医秋季疲乏别大意,小心是心脏病

秋季疲乏别大意,莫把心脏病当成“秋乏”

进入秋季后,凉爽的天气褪去了了炎热,但却让人感觉疲乏。特别是中老年人由于调节功能差,更容易在秋天感到疲惫。“秋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属于疾病,但并非所有的疲劳现象都属于“秋乏”,尤其是心脏病,如果当成秋乏疲劳就会延误病情。因此,在秋季,有些病理性的疲劳,就需要引起重视。

警惕心脏病早期信号

医院神经康复病区副主任张猛告诉记者,心脏病早期主要有六大信号,但凡出现如下之一的,应当警惕起来。

1.频繁耳鸣。心脏病人,特别是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耳鸣症状,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变化比较敏感,心血管动力学上出现异常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耳内可以得到先兆信息。因此,45岁以上的中年人如果一周内频繁出现耳鸣,医院检查。

2.阵发性肩痛。“肩膀疼痛,严重时连穿衣都困难者,如果是中老年人,多为肩周炎。然而,有不少心脏病人也常有肩痛的现象,特别是左肩、左手臂酸痛,为阵发性,并与气候无关。”张主任说。故中老年人如发生肩痛,特别是左肩疼痛尤严重的人,医院就诊,并经常注意自己的心脏情况。

3.放射性胸痛。张主任指出,心脏病患者表现的胸痛,多在劳动或者运动之后,多发于胸骨后,常放射至左肩、左臂。疼痛时有一种胸部紧缩样感觉,持续2—3分钟,一般停止活动或舌下含硝酸甘油可终止。这种症状多为心脏病患者。

4.长期打鼾。英国医学家曾于20世纪80年代末对名40—69岁的男子进行3年跟踪调查,将他们分成长期持续打鼾者、打鼾偶发者和不打鼾者三类。结果表明,长期持续打鼾者患心脏病、中风的人数远比其他两类比例高。因睡眠打鼾虽然心脏仍处于工作状态,但却是心脏病的警报信号。如果您长期持续打鼾,就要留心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5.呼吸困难。心脏病人胸闷,呼吸困难多与肺郁血有关,故常发生在夜间、卧位时,坐位时减轻,为阵发性,活动时或上楼也可发生。

6.腿部水肿。心脏负荷过重致静脉回流受阻,远端血管充血发生水肿,也是心脏病人常见症状。除心衰外,腿部水肿往往是先兆症状。凡中老年人有浮肿,都应及早求医。

四大妙招保护心脏

很多人提到心脏病会“色变”,但其实心脏病并非无法预防。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多事之秋”保护好心脏。

1.饮食合理。在饮食上应注意营养合理搭配,如果一点肉都不吃并不科学的,从营养角度来说,脂肪层也是心脏的必要保护层。但要少吃动物内脏、蛋黄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肉类宜选用鱼类及去皮家禽;炒菜时,用含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植物油;多吃些粗粮、杂粮、绿叶蔬菜和水果。应避免过度饱餐,如吃得太饱,胃肠道大量吸收营养物质,易增加血液粘度,诱发心脏病。

2.情绪愉快。入秋后,中老人发生血管疾病特别多,除了与天气有关外,情绪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古人早就注意到人的情绪和健康的关系,认为养生中养神为首,“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失调。有人对正在发脾气者的心脏进行过测试,发现这时他们心跳急剧加快,血压骤升,耗氧量倍增。不仅如此,任何恶劣的情绪,如极度紧张、焦虑、悲痛或忧愁等,均会危及心脏的健康。所以,对于心脏病人,要学会减轻压力,正确对待各种精神或环境的应激事件。保持平和心境,切忌大喜、大悲、大怒。

3.适度运动。人体在运动时,全身各个器官都得到了锻炼,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心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加肌肉与血管弹性,并能使血液中的胆固醇下降。运动要因人而异来选择,如中老年人可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应注意:如是心脏病患者,运动千万不能过量,否则会加重症状,应以没有疲乏、自我感觉良好为度。

4.起居有律。生物钟的准确性受到生活规律的影响,所以要按规律生活,起居有常,活动有序,生活有节,以保证生物钟节奏正常运行,使生理活动处在最佳状态。通宵不睡或劳作无度,血管壁会一直处于收缩状态,渐渐就会僵化,失去弹性,容易动脉硬化。

“除上述几点外,还要戒烟限酒,烟里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壁细胞,造成动脉硬化,可适量饮用红酒。应定期体检。除了心电图检查外,心脏超声检查可检测到心脏结构异常的疾病,CT或冠状动脉造影可检测出心脏血管病变的情况。”张主任提醒道。

我们可以把心脏保健比做“健康银行”,也就是说,坚持规律、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存储心脏的长久健康。

(记者毛琦)

医院提醒您

“关爱生命呵护健康”

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sstzk.com/cjzz/1029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