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加强必毙伤”;“阳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定生”,可见阳气与人的衰老密切相关,阳气盛则人不易衰老。
三伏天黄金40天,我门诊常采用穴位贴敷、针灸、艾灸等方法提升人体阳气,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之三伏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药、穴、时机相结合,在阳气最旺盛的“三伏天”将有扶阳之效的中药制成贴膏,敷贴于人体特定穴位,以激发鼓舞机体阳气,调节阴阳平衡,减缓疾病在秋冬季节发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制为:①穴位皮肤对药物的气味刺激产生应答,从而调动人体本身潜在的修复自愈能力,取得安和五脏六腑、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临床效果。②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过皮肤本身的吸收,可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理作用,可通过神经反射发挥调节作用,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调节内分泌及免疫系统;药物贴敷于穴位之上,药物气味可通过皮肤、孙脉、络脉,进而入经脉,随气血内达脏腑,外布全身。③穴位贴敷后局部皮肤会出现红肿、水肿等局限性炎症反应,该炎症反应具有重要治疗作用,可抑制抑制迷走神经兴奋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咳喘1号方
源于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在原方基础上增加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具有
温补阳气、驱散伏寒、平喘止咳之效。可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虚感冒、慢性咳嗽。
冬病夏治之三伏针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伏针”疗法自古有之,早在《内经》中就有夏日用针之说。“伏针”理论乃基于《内经》中“天温日明,人血淖泽而卫气深,气易行,血易浮”的原则和“春夏养阳”养生之道的认识而来。伏天气候炎热,腠理开疏,若于此时进行针治,必能引导伏留筋骨深处的外邪外泄,同时伏天阳气旺盛,于此时针灸,可以添助不足之阳气,加强卫外的作用,有助疗效的巩固。
伏针法选择盛夏伏天,阳气极盛之时,腠理易开,选用督脉及背部俞穴,补泻同用,补者以阳助阳,鼓舞正气,祛邪力雄;泻者,开腠理,祛阴邪,顺势驱邪外出。
适宜病症:
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面瘫、头痛、偏头痛、周围神经病变、失眠等。
运动系统疾病——颈腰椎退行性病、肩周炎、腱鞘炎、膝骨关节炎、网球肘、各种扭伤、肌肉劳损。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炎、腹泻、便秘等。妇科病——虚寒性妇科病、不孕不育、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产后诸症。呼吸系统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缓解期、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等。风湿病——风湿病、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风湿寒性关节炎。亚健康人群——体质较差,阳气不足人群。
冬病夏治之三伏灸三伏天艾灸疗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引热下行等作用。而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三伏灸可促进机体组织毒素吸收,形成非特异性蛋白体,产生免疫调节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增强机体代谢机能,改善组织营养状况。
夏季对于身体虚弱者来说,三伏灸的调理效果是非常好的。如果能在每年最热的三伏天施灸就能增加机体功能,解决久治不愈的多种寒证、虚证、瘀血证等。
妇科病
经期怕凉、痛经,总感觉小腹凉凉,宫寒不孕,伴有性冷淡、月经错后、稀发,经量少,经色暗,腰部冷痛。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
作用: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慢性咳嗽
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则咳嗽哮喘加重,怕冷。
取穴:肺俞穴。
作用: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腹泻拉肚子
脾胃虚弱,经常便溏者,或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诱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
取穴: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
作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美容养颜
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松弛等问题。
取穴:合谷、太溪、水分、三阴交、血海、气海、关元、足三里。
作用:加速血液循环、美容养颜。
冬病夏治方法较多,临床上我们如何选穴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助力冬病夏治之穴位压敏刺激技术穴位压敏刺激技术--是根据不同病症,使用点穴棒,运用经络循诊法,在体表经脉进行循经按压,记录压敏穴位,选取相应的穴位,清洁皮肤,对准穴位敏感点贴压的治疗方法。
《灵枢·背俞》云:"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减,乃其俞也。
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穴位的功能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随着疾病的发生,体表相关部位的穴位会出现一定的病理特性,穴位的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穴位将从“静息状态”转变为“敏化状态”,表现出与生理状态完全不同的特征,这些变化称为穴位敏化。其中功能变化包括痛敏、热敏、电敏、光敏等。临床选择致敏穴位可以激活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可见穴位的敏化属性是使穴位效果最大化的关键。穴位敏化可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脏腑有疾可在体表一定的部位出现病理反应点,穴位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痛觉过敏、皮下结节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以及局部血管扩张等。当机体内出现了寒,热,虚,实,痰,瘀等病变,体表必然有相应表现。如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病理反应点多呈紧缩感;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驰张,病理反应点多呈绷胀感;虚证肌肤松软,指下有空豁感;实证肌肤肿硬;痰证皮下感觉如棉花状结块;瘀证指下感觉肌肤滞涩等等。不同脏腑疾病常在不同穴位出现病理反应,有比较明显的部位特征。
例如,胃部疾患主要在足三里、中脘、阳陵泉等穴处出现压痛点和条索状物,而肝病则在足三里、肝俞、曲泉、太冲等穴处出现上述阳性反应。
脏腑有病时,除在相应解剖区域能触及异常外,在特定的俞、原穴也可出现压痛、结节或条索状的组织变化。如肺病者常可在肺俞摸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胆病者除在肝胆区有压痛外,还可胆俞或胆囊穴有压痛。
因此,我们在临床上治疗疾病的时候,先使用点穴棒找穴,然后在敏化的穴位上施以针灸、贴敷、艾灸等治疗。在这些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穴位压敏刺激贴贴压,持续刺激穴位,可取得更加的效果。三伏治病养生注意事项1.少吃冷饮:冷饮,一方面可伤及脾胃的阳气,使本已阳虚的体质更加虚弱;另一方面,冷食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向外发散时困难,影响治疗效果。
2.远离空调:进入空调房后,皮肤遇冷,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
3.清淡饮食: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不宜过食肥甘厚味。莲子、薏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鳝鱼、鸭肉等较适宜。
4.保证睡眠:每晚保持7—8小时的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松,神经紧张得到调整,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识别,引导药效直达病灶。此外,平和乐观的情绪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一种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顽疾的治疗和康复。夏季闷热,会使一部分人心情烦躁,易于激动。因此,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通过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等方式有意识地克制这种情绪。
贴敷时间、咨询电话及贴敷流程
年“三伏贴”贴敷时间
初伏贴:年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贴:年7月26—8月14日
末伏贴:年8月15日—8月24日
(每周五上午9:00-12:00苏同生医师坐诊开展三伏贴)
年“三伏贴”看诊流程
1.通过长安思邈中医门诊扫描以下客服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