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
鞍山交通广播诚意巨献《鞍山往事》栏目
爱鞍山,就来聆听《鞍山往事》
从古至今,山在诗篇里被反复提起,在人们心中诗意地矗立。城市中央的烈士山恐怕是不少鞍山人心中的第一座山,它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它更是鞍山人生活变迁的地理标识。
烈士山位于鞍山市市区中心,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海拔97米,是早年鞍山市区内的制高点。明清时期,因烈士山位于古八卦沟村(医院)南部,先民们称之“南山”,并有“自古南山一条路”的俗语,就是说辽南古驿路从烈士山西北部山坡地穿过。年日俄战争后,因它独有的战略要势与战略功能曾将烈士山改名“镇守山”。年被更名“神社山”,成为日本占据时期鞍山市内的核心山地。年,国民党政府接管鞍山时期,因山地钟灵毓秀,一度换名“钟灵山”。解放战争时期,因烈士山向东与市区外围山地制高点铁架山遥相呼应,西扼长大铁路及黑大公路要冲,南控长甸铺及其南域,北连胜利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兼有防控鞍山市街及鞍钢工业地区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得此山,得鞍山”的说法。解放鞍山时,在这儿曾进行过两次激战,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山峦,因此年它被命名为“烈士山”,成为纪念鞍山解放的标志性山地。
烈士山虽无险峻山峰,但在地理位置与历史作用来看,对鞍山古代文明的孕育与发展以及对近现代鞍山城市的演进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代以前,烈士山地区文脉在史籍上没有详细记录。根据年《鞍山中学校历史研究室搜集品目录》记载,在日伪时期,侵略者为开发鞍山城市建设,在古烈士山地域,曾挖掘和发现多处史前文明的遗迹遗物:如“环石”石器、“砥石”、“石庖子”、“砥石样”石器、石斧、“土器”、瓦器粗陶制品。这些不同规格与用途的古人类石器和大量古迹的发现充分证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古烈士山地区就已经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核心山地,是孕育古代鞍山文明的重要山地。
同样据年《鞍山中学校历史研究室搜集品目录》中记载,在鞍山中学校园内发现铜镞,鉴定为秦汉遗物;山的西麓发现汉式陶器;长甸铺旧城内出土多量汉瓦;而在如今胜利广场地区发现汉式饰玉;年在山南小学(原长店铺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一处汉墓,出土大量汉代绳纹砖、陶器瓷片、灶址、灰炕、辽白瓷片等等,并发现一个陶俑,这是当时鞍山地域发现的唯一一件陶俑。《鞍山中学校历史研究室搜集品目录》中还记载,年前后,日本人最初在扩张市区建立附属地市街时,分别在现在第二中学附近与四隆广场一带,发现辽金时期契丹人“阴阳石画像”等大量遗迹遗物。
古人类遗迹的出土,证明了古烈士山地带人类活动的历史是生动多姿的。从出土“铜簇”可以推断古代冶金历史的久远,而且至少在战国晚期的秦代,烈士山地区应为军事战略山地,因此古烈士山地区自古就具备军事战略功能。
明代初期,刚刚平息元末在辽南地域的战乱之后,明廷即在鞍山境内设置了有交通信息传递和战事防御的古驿铺。明初万历年间,即分别沿辽南古道设置了“鞍山驿”、“长店铺”、“沙河铺”等驿铺。烈士山区域的地名因为明代在古烈士山西南坡地设置“长店铺”而有了正式的地名标注。最早见诸于明嘉清十六年()重修的《辽东志》,其卷首地理图标记:“首山铺”、“沙河镇”、“长店铺”、“鞍山驿”。《奉天通志》卷八十七记载:“长店铺堡,城(辽阳)西南五十里,周围三百二步,南一门。”又载:“长店铺城系土堡,为清初所建。由栗山(立山)经长甸铺入海城县界。”
而根据史料记载,长店铺城建于明万历六年(年)。旧城呈长方形,坐落在如今烈士山西南约米处,东至现在的山南街,西至安乐街西端,南至长甸铺河(即山南家私城一段),北至山南小学附近,方圆半华里左右。城高丈余,城宽六尺许,上可行大车。南北长米,东西宽60米,城底为大石,上为大块青方砖,设南北二门。“长店铺”在明清时期是通往辽海必经之地。
明代朝鲜使臣撰写的《朝天录》记载,从沙河铺出发,行约二十里可到达长店铺。其城池与沙河铺相比“差,不及焉”,比古沙河铺规模小。
而烈士山地区的最早地名就是上面提到的“长店铺”,直至清末,才有少数图史文献,将“店”换成“甸”。如年的《奉天全省舆图》,在清末鞍山地名图奉天全省舆图辽阳洲部分的地理图上标记“八卦沟、长甸、四方台、旧堡、安山站(鞍山古名)”等辽南古道沿线地名。年日伪时期“鞍山市同辽阳县区域变更图”又标志“长店铺”字样。此后鞍山各时期地图凡涉及今长甸地区的名称,“长甸”与“长店”通用。鞍山解放后,查阅鞍山地区的相关地名史料认定,年左右,“长甸铺”的地名写法形成统一。依据年“鞍山市铁东区人口普查分街统计表”和延至年的“鞍山市新旧门牌号码对照簿”的地名显示,都正名“长甸铺”,沿续至今。
明代取名“长店铺”和建国后更名“长甸铺”的具体原因已无从查考。有研究人员分析,古烈士山地带的经济相对发达,店铺集中商业繁荣,而取“店”字。古城原是长方形的小城堡,建城之初寓意长长久久的兴盛繁荣吉祥寓意而取“长”字。而在建国前后更名为“长甸铺”,这个“甸”是“郊外”之意。长甸铺地区在清末之前一直比较繁华,但在经历了清后期及日俄战争后日渐凋敝,人口递减。年日伪时期将长甸铺城作为鞍山市街的南部边界地带,强行将老居民迁出,致使长甸铺地区房屋建筑破败,荒草遍地,经济萧条,几乎成了不毛的荒郊野外。建国初期将长甸铺划规鞍山附属地南部边缘市郊地带,而这也是长店铺地区历史发展的一个节点,所以大概也因此更名换成“长甸铺”,沿用至今。
长店铺地区在宋代即为传递官府公文、官物所设的交通站点。另外,《辽阳县志》载:“(辽阳)城南首山铺十五里,沙河铺三十里,长店铺四十五里”。说明明代建堡设铺是依据15里左右设铺的建制,用以周转接应军事与交通信息的需要。烈士山长店铺的位置恰好距南部古鞍山驿、北部古沙河铺均15里左右。这成为在烈士山西南建置长店铺的根本原因。明初在烈士山西南设长店铺城,这是区域自然地理和历史发展,共同赋予古烈士山的历史使命与功能。
明清时期,随着长店铺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烈士山的区位优势,逐渐形成了以烈士山山地为中心,以长店铺地区行政建制为主体的人民生活核心区域。延至清末,长店铺属辽阳第六区,辖区比较广阔,北起八卦沟(今人民公园),南至四方台,东至大石头长山子(现常青转盘附近),西至陶官街东端大片区域。
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侵占掠夺鞍山境域的铁矿资源,建置以现在站前火车站址为中心的“鞍山附属地”,又以千山火车站为中心(原旧堡站),建立“千山附属地”统辖长甸铺地区。年前后,日本侵占时期在鞍山建设鞍山制铁所,规划烈士山以北平原地带规划建置鞍山近代市街,将烈士山取名“镇守山”。年在鞍钢厂区南,也就是站前位置建置鞍山火车站,将鞍山的中心区域由古东西鞍山迁至古烈士山地区今站前一带。市街建设主要在烈士山北部山坡地带与平原地区,按照年代与城市规划的需求分别建设:年确定如今胜利广场位置,初建方形,年建成大正广场。年在烈士山北站前二道街,现在的鞍山大厦位置建置鞍山第一家日本旅店“近江屋旅店”。年,落成鞍山小学校即原实验学校(现在的四隆广场)。年建成鞍山第一个“演艺馆”(儿童电影院原址)。年前后在现在的五一路创先市场一带,建成制铁所独身宿舍。同时在烈士山东北部地区建设生活区,在现如今东山宾馆地址建设山顶公园。上世纪30年代陆续在烈士山北部建成伪满市政府办公楼,女子学校(现如今“鞍钢花园”小区),“千日座影院”(现如今新华影城),站前电报电话大楼(现在的联通电话大楼),大宫小学(第二中学),并在烈士山南部平原地带建成长甸铺跑马场。上世纪40年代初,形成了烈士山山地周边地域向东延至现今玉佛山和八卦地区鞍山站前市街的全域布局,也就是鞍山近代城市市街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初期,鞍山城市建设规划以烈士山为城市中心山地,以其北侧的原市府广场为轴心,在广场四周相继建设了黑色冶金设计和焦化耐火设计院大楼,鞍山市委办公大楼、鞍山宾馆、鞍钢科技图书馆等鞍山第一批新中国建筑。形成了以烈士山北部平原为市街中心地带,以胜利广场和鞍山火车站为城市建设轴线的城市形象标志性区域。上世纪五十年代,烈士山以南长甸铺地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住宅建设,解放路北长甸地区的大片红楼区,也是那时所建。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长甸铺地区的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一度成为鞍山市区较早发展的繁华街区和人口相对密集的主要商业与生活区域。
回顾烈士山的历史,看它从远古处一步步走来!岁月记录着它的兴衰荣辱、发展变迁,愿人们因为懂得而更爱一座山、更爱一座城!
节目编辑:楚默
节目录制:楚默
文字编辑:楚默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