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除我和老爸
父亲刚刚带我临床针灸,还是属于我的中医临摹时代,十来岁的样子。因为吃住都在自己中医门诊,跟随老爸诊病读书的日子充实而快乐。清晨起床背诵中医歌赋,背完歌赋练针扎纸垫,当时调皮吃着早饭扎馒头扎红薯甚为爽利,上午来了患者就跟在老爸屁股后面,举着小本抄写针灸实战点滴,或是帮着老妈拿药分药,结纸绳做包装。偶尔爬到墙上房上看络绎不绝的患者,各种交通工具向我家赶奔。吃过午饭短暂休息继续诊疗远道而来的患者。晚饭后全家开始读书,我也会拿出白天的笔记对着中医大五版教材找穴位和组方。其实孩子天性还是爱玩的,所以如果天气不好,有了狂风雨雪我就会异常兴奋,偶尔的顽皮不读书也不会受责骂。上午天气阴沉,父母早早让就诊疗完的患者早点回家,果然大雨在午后骤然而降,空气里湿润的泥土味渗入树林,渗入皮肤毛孔,渗入老爸的笔墨纸砚医书针具。雨声里裹着闷雷,凉风上载着溅起的水丝。
还未关严的门忽的被推开,一个瘦高的身影身着厚重的黑色雨披,从小院里跑进了正屋,边叫着父亲边退下雨衣,泥水沾满了鞋子,裤管略显肥大挽到了膝盖之上。雨披上的帽子摘下是一个老人。头发有些花白湿漉漉,不知是因为匆忙,还是淋雨。他看到父亲就大喊着快救救他,这两天肩膀痛的严重彻夜难眠只能吃止痛片顶着,早上从外地赶回来就诊,半路下起大雨赶来已经是现在。老爸认出了老伙计,老高文革时期经常给父亲引荐下放的名医,让老爸学习。父亲说来,先把雨衣脱了我给你看看。高叔叔一脸痛苦说,胳膊痛的根本抬不起来,没办法脱衣服。这几夜都是和衣而睡,在外地也找过几个针灸大夫,在肩膀上扎了几针,当时止住了痛,这阴雨天一到,疼痛反而更加严重了。
老爸看着厚实的雨衣,和湿漉漉的裤管让叔叔先坐下,转身去拿毛巾,等高叔叔擦干了头面和双手,开始号脉并问现在哪里最痛,高叔叔休息片刻心情也安静下来了,左手指着右臂说现在最痛的地方不是一个点,而是从肩膀头连到胳膊肘,手臂无法抬高,连梳头都困难。老爸看着露在雨披外的只有头和手,打开针盒取出两根针,细而短。一针扎在手上虎口处的合谷穴,轻捻针柄,麻涨感直到肩头。一针轻轻点在了鼻旁的迎香穴。然后老爸玩笑似得说,来举起拳头,我们喊一声毛主席万岁吧。高叔叔甚是惊愕,不止是他真的轻松举起了胳膊,更因为曾给他治疗的医生都是扎肩膀,针具粗大而长,把胳膊扎成刺猬,起针后痛并没有太大缓解。起针,疼痛消失的叔叔退下依旧湿漉漉的雨披和父亲聊天。我就在门口呆呆的看了很久,每到雨天总会想起那个见证针灸神奇的下午。
移除专栏现代医学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
临床表现
肩部疼痛
起初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钝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旋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怕冷
患者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压痛
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沟处、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肌肉痉挛与萎缩
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伸不能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移除讲学传统医学
肩周炎中医称之为漏肩风、锁肩风、肩凝症等,将肩周炎的一系列症状归纳为痹证的范畴,故又有肩痹、肩胛周痹等病名,在中医古典医籍《素问·痹论》中有骨痹、筋痹、脉痹、皮痹等分类,认为其病因与风寒湿有关。在《灵枢·贼风》篇中首次提出其发病与外伤关系密切,认为伤后恶血停聚于肌肉筋骨之间,气血运行不畅,易受风寒湿邪侵犯,恶血与外邪侵袭则发为痹证。在隋唐时期,又进一步认识到其发病与劳伤气血不足有关。如《诸病源候论》载:“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邪客机关,则使筋挛,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载:“带伤筋骨,肩背疼痛”。指出了其与外伤有明确关系。至清代《医宗金鉴》总结了数千年来对肩臂痛的认识,指出肩背痛有经络气滞、气虚、血虚以及兼风、兼痰等证候。
现代中医临床总结古人经验,认为其发病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及闪挫劳伤有关。若年老体虚肝肾精亏,气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血虚生痛,日久则筋骨衰颓,筋脉拘急而不用。若老年营卫虚弱,复因久居湿地,风雨露宿,夜寐露肩当风,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血行不畅而脉络拘急疼痛,寒湿之邪淫溢于筋肉则屈而不能伸,痿而不用。若外伤筋骨或劳累过度,筋脉受损,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日久筋脉失养,拘急不用。
移除学,无止境小妙招
1.热敷法
这里要用到能起到活血化瘀功能的米醋。取米醋—毫升,准备一块棉纱布浸入米醋中,然后将浸湿的棉纱布平敷在肩部肌肉疼痛处,上面用一个70—80℃的热水袋热敷,保持局部温热20—30分钟。热水的温度以局部皮肤感觉不烫为度,必要时可及时更换热水袋中的热水,以保持温度。热敷的同时,也可以配合活动肩部,一般治疗1—2次,疼痛即可缓解。如果家中没有棉纱布,也可用纯棉毛巾代替。
2.拔罐法
在颈、肩、背部找到相应的阿是穴压痛点,拔火罐,可走罐,也可在阿是穴上用三棱针点刺,然后刺血拔罐,待出血后停留5分钟然后起罐。
3.耳穴掐压
在耳穴对应的肩颈区,用拇指食指先揉红,然后用指甲掐前后凹凸的位置对着掐。同时伴活动颈部,对抗性活动,怎样痛怎样活动。如果有血糖笔,可以点两下,就相当于刺血拔罐了,效果相当好。
移除正青春4双穴按压法
A疼痛在肩峰处的,按压患侧合谷与健侧迎香,两人同时操作,配合肩部轻轻活动。
B无法分清痛处的,点穴笔按压,小腿正中前面的条口与后面的承山穴,同时活动肩膀。此法脱胎于条山穴既条口穴透承山,一针两穴法。为什么条山穴能治肩周炎呢?条口和承山一属足阳明胃经,一属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在肩部的走向路过缺盆而络督脉的大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肩部。两穴经气上行同交于肩,所以治疗肩周炎有奇效。
从古人的著作中也可发现,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重要论述。《素问.五常政大论》谓:“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功能运动的基本形式,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这样在治疗上就构成了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凡是通过药物、针灸下取以治疗上部病证,上取以治疗下部病症的方法都属于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之列。它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人体经络、脏腑及气机升降的调节机能而确立的法则,不同于通常按疾病部位而因势利导的方法。
移除四期班学员优秀作业手抄标幽赋锻炼
(1)蝎子爬墙:让病员侧面面站立靠近墙壁,在墙壁上面一高度标志,以手指接触墙壁逐步向上移动,做肩外展上举动作,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逐日增加上臂外展度数。也可在屋柱上装一滑车挂绳牵,一端系着患肢病员以健侧上肢向上向下牵拉另一端绳子,来帮助患侧肩关节的锻炼活动。(2)耸肩坐姿或立姿态双手叉腰,用力上下缩头耸肩,每次耸15下。每日2次(3)下垂摆动练习:躯体前屈,使肩关节周围肌腱放松,双下肢自然下垂,然后做前后摆动练习(和左右摆动练习),幅度可逐渐加大,以肩关节有轻度疼痛不诱发肌肉痉挛为宜。
预防
肩周炎的预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纠正不良姿势对于经常伏案、双肩经常处于外展工作的人,应注意调整姿势,避免长期的不良姿势造成慢性劳损和积累性损伤。
2.加强功能锻炼如工作或看电视45分钟后,做“点点头”、“仰仰头”、“摇摇头”等运动。还可以试着双手抱头把头往后仰,或紧贴着墙面直立做头后方顶墙的动作,重复做两三次,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使肌肉的疲劳瞬间得到放松。可经常打太极拳、太极剑、门球,或使用拉力器、哑铃以及双手摆动等运动,但要注意运动量,以免造成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
3.注意防寒保暖寒冷湿气不断侵袭机体,可使肌肉组织和小血管收缩,肌肉较长时间的收缩,可产生较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及致痛物质聚集,使肌肉组织受刺激而发生痉挛,久则引起肌细胞的纤维样变性、肌肉收缩功能障碍而引发各种症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避免肩部受凉。而且不能长时间的吹空调,避免肩膀受凉,中老年人更应注意。
移除四期班澳门学员优秀笔记赞赏
人赞赏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