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类引起盂肱关节僵硬的粘连性关节囊炎,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肩关节各个方向主动和被动活动度降低。
中医认为,人过中年阳气虚弱,正气渐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以致筋脉肌肉失去濡养,遇有风湿寒邪外侵,易使气血凝滞,阳气不布,脉络不通故发本病。
很多人认为,它可以自我治愈,但事实上肩周炎必须要早防早治。
肩周炎俗称“五十肩”。严重者可夜不能寐,不能向患侧压肩侧卧。
在治疗肩周炎的过程中,我们会常常治疗这几个穴位:
1、阳陵泉阳陵泉治疗肩周炎的道理并不难理解,《灵枢·终始第九》说:“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肩周炎其病就是在筋,阳陵泉是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可以统治一切筋病,所以就可以用阳陵泉治肩周炎。
至于先按压看看有无疗效再扎针,这也是《灵枢》的方法叫“按已刺”,即按压穴位症状减轻了后再针刺,按压有效,针刺自然效果就更好了。我的体会是,压痛点多在对侧阳陵泉下0.5寸再稍后处,具体位置可能会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揣穴”。针刺时让病人咳嗽几声,也不是我的发明,这叫随咳进针,记载于窦杰的《讲经指南》,有两个作用:一是转移病人注意力,缓解病人对针刺的恐惧,减轻进针时的疼痛,避免晕针;二是咳嗽可以宣散气血,提高疗效。
针刺的同时让病人活动患部,更是取效的关键,这也正是《灵枢·周痹第二十七》所说“故刺痹者······其瘛坚,转引而行之”的具体应用。
找准穴位,随咳进针,用对手法,活动患部是一针疗法取效的关键在。本书所用的一针疗法,一般都是采取这些方法。
2、条口邹,五旬又四,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治当通补脉络,莫进攻风。”“俞妪,高年阳明气乏,肩胛痛难屈伸,法当理卫阳通补。”
当代已故名医李克绍教授,治疗肩周炎重用生白术30~90克,配熟附子15克水煎服;朱良春先生以补肝肾脾胃之法恒愈此病,也是肩周炎属本虚之证的明证。所以,当肩周炎阳气虚衰表现明显时,条口为常用效穴。
3、鱼肩《灵枢·经脉第十》说:“肺手太阴之脉······横出腋下,下循臑内······是主肺所生病者······臑臂内前廉痛厥······”《灵枢·经筋第十三》载:“手太阴之筋······结肩前髃······其病当所过并支转筋痛······”可见肩周炎疼痛的部位在肩前者,属手太阴经经脉和经筋不通,肺经不通不治肺经,针再多的穴位也没用。
鱼肩穴就是治疗肩周炎疼痛在肩的前面、经络辨证病在肺经者,因其既对应于肩部,又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每用必效。
4.三间肩周炎为本虚标实之证,针灸刮痧急治其标也,是以速效。山萸肉一药,《神农本草经》言其主风寒湿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补益之中大有条畅之性,其“曲直汤”便是重用此药治疗肝虚腿痛,山萸肉补肝肾、畅经络、温阳气之功正合肩周炎之病机,是以重用,服用有效,正是缓治其本也。
5.后溪《灵枢·经脉第十》说:“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是动则病······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灵枢·经筋第十三》说:手太阳之筋······上绕肩胛······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和经筋均行于肩后部,所以后溪穴主要治疗肩周炎肩后疼痛,甚则疼痛牵及肩胛者,具体取穴与针刺方法与三间穴相同。
6.束骨全息理论束骨穴也正对应于肩部,便先用手按压其同侧的束骨穴,压痛非常明显,按压数下后询之肩部症状似有减轻。
啊旺阿祖消痛贴,专贴各种不舒服,哪里不舒服贴哪里!
说明: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一切为了公众的健康,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赞赏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